黄山新闻 歙县新闻 休宁新闻 黟县新闻 祁门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休宁新闻 > 正文

程元谭:千古新安第一循良

来源:黄山晨刊 2016-09-06 00:00   https://www.yybnet.net/

田园篁墩 老树/摄 (请作者及时与本刊电邮联系)□程于民

郦道元有一副对联写道:“国赖循良,民更赖循良……”一千七百年来,东晋首任新安太守程元谭以“千古新安第一循良”的形象,牢牢树立在新安百姓心目之中,巍然屹立于新安大好山水之间。

据考证,最早记录程元谭的历史文献来自《四库全书》中《程富上谱表》。程富当时爵封“休宁县开国侯”,应唐太宗钦敕编修《姓望》诏,于大唐贞观十二年五月十日,进表言“……东晋建武,十七世祖元谭公镇抚新安,殊绩可纪……”之后,唐朝文学家﹑政治家李德裕作《黄卷堂记》,元朝诗人、诗论家方虚谷作《晋新安太守程公墓碑》,明朝学者胡麟作《梁将军程忠壮公碑》等等以及历代编修的郡县方志,浩若烟海的宗族谱牒皆有详实的记录。

拭去历史的烟尘,从古籍文献中,从民间传说里,新安太守程元谭,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壮心不已

程元谭(约245年——约325年),字会普。原籍洛阳上程聚。出生于中原士族之家。父亲程牧,字仁幽。弱冠即为黄门郎,后为成都王左司马,迁青州刺史。伯父程恢,字仁举,迁常山内史,“八王之乱”全家被长沙王司马乂所害。祖父程延,字孝长,授骠骑将军、荆州刺史,功拜侍中。西晋年间,程元谭历任广平郡太守等职。

持续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北方少数民族趁机而入,问鼎中原。永嘉五年,平城十万晋军被歼。匈奴长驱直入,攻破洛阳,俘获怀帝,屠城三万,史称“五胡乱华”,又称“永嘉之乱”。

从此,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场刻骨铭心的噩梦拉开了帷幕。胡族纷纷南下,中原步步沦陷。世代游牧的胡人,暴虐凶残,嗜杀成性,竟然掳掠汉族女子,蔑称“双脚羊”,以充当军粮。有历史数据显示,冉闵灭羯赵时,中原汉族人口,从西晋的两千万,下降至仅仅四百万。再也没有比数字的对比,更能恰当地描述当年的血雨与腥风了。可以说,是亡国灭种的危机,将程元谭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年逾六旬的程元谭,面对国破家亡,没有沉沦坐以待毙,没有贪生落荒而逃。他毅然决然地千里奔波渡江南下,投奔丞相司马睿,并拥戴司马睿登基建康,建立东晋,以抗胡虏。程元谭历任镇东军谋、襄州刺史、江阳太守等军政职务。烽火连天日,江风瑟瑟时,程元谭华发苍颜挥师上下平定东土。古诗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程元谭一腔豪情,堪比当年曹孟德。

镇抚新安

大兴二年,平定新安、东阳、信安等六郡,程元谭以镇东军谋、襄州刺史,假节新安太守。

由于多年来的皇族内乱,异族入侵,又连逢五年的旱灾、蝗灾,各地流民起义,风起云涌。影响较大的有:巴蜀流民李特起义,荆州蛮民起义,雍州流民起义,蜀人杜弢起义,石勒王弥起义等等。当时的新安郡,同样是一片废墟,满目荒芜,流民四起,愈演愈烈。程元谭深知,自古饥饿起盗心。他用心良苦,且又多谋善断。首先,筹措粮食两千担,分发给灾民,稳定了局势,化解了危机。从而制定法典,完善吏度,恩威并施,镇抚一方。市井与乡村,总是闪现着程元谭匆匆忙忙奔波的脚步。新安郡,从此结束了绵延不绝的年荒世乱,走向了前所未有的鸣琴而治。应当说,程元谭是新安政治文明的开创者。

安居才能乐业。当年,新安郡的农业生产水平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百姓年年岁岁靠天吃饭。程元谭极力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引导百姓开垦荒地,修筑梯田,改进工具,推广牛耕。他还派人修渠灌溉、人工沤肥,改变广种薄收,完善精耕细作,并劝谕人民栽桑植麻,人工种茶。崇山与峻岭间,无不烙印着程元谭重重叠叠艰难的足迹。新安郡农业生产水平之所以空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应当说,程元谭是新安传统农业的开拓者。

仓廪足而礼教兴。程元谭开始兴办“国子学”。聘任南渡衣冠中饱学之士传授孔孟之道,阐释儒家学说。盛行于中原的儒家思想,渐渐在古郡新安蓬勃发展。行孝悌,尽忠信、讲礼义,知廉耻,移风崇教,渐成时尚。程元谭打破九品中正制的陈规,不论门第,唯才是举,向朝廷举荐大量人才。由于教育的发展,新安郡教化行、民风淳,文化思想欣欣向荣。杏坛与书院,时常穿梭着程元谭忙忙碌碌疲惫的身影。

诏赐循良

程元谭是以镇东军事参谋和襄州刺史的身份,假节出使新安太守。永昌元年,期满调回原职,百姓闻讯,纷纷赶来。没有杯水之饯,而是扣马夺鞭,新安郡衙前,遮道月余,以至于程元谭无法启程。晋元帝顺民心合民意,诏赐褒嘉,委以续任。

续任新安太守期间,程元谭上不负皇恩,下不负民心,更加勤勤恳恳,鞠躬尽瘁。太宁三年,终积劳成疾,卒于任上。晋明帝诏赐,葬于郡西。墓址即在当今歙县郑村镇向杲村冷水铺。

程元谭陵墓呈巨蟹形,山落平阳,坐空朝满。当面朝山,前有胡僧礼拜,紧随三山相连,中形猪头,右形为鱼,左形为鸡,三牲朝贡。墓前立有翁仲,土名又叫“双石”。墓旁植有银杏一株,千百年来,枝繁叶茂。深秋时节,树冠长满金黄的树叶,远远望去,就像一床柔软的丝被。秋风中,银杏叶纷然飘落,密密匝匝,重重叠叠,铺盖在墓冢之上。身临其境,恰如一床金黄的锦被。所以,民间又称“金被盖孩儿”。传说,这是一株神奇的银杏树,只有在夜间“昙花一现”。在月朗星稀的夜晚,总有路人,在太守墓前虔诚地祭拜,在银杏树下深情地凝望。

南宋年间,休宁汊口人、端明殿学士程珌,按古迹首次修复了新安太守程元谭陵墓。元朝大德元年,休宁汊口太医官程深甫,休宁富溪(当今休宁大阜)遂安主簿程克绍,太学进士程坚,漕贡进士程广渊以及宗人程崧等人,共同组织了规模最大的一次修复。程克绍还出资树表,作祠,给守冢者食,请得当代著名诗人、诗论家方虚谷撰记,大书法家赵孟頫书碑,大学士张伯淳篆额。明朝景泰年间,河南籍监察御史程敬,巡按徽州,敬立牌坊于墓前。千百年来,东晋首任新安太守程元谭陵墓,一直名列徽州四大古墓之一。

晋明帝一并诏赐程元谭子孙田产宅第于篁墩。从此,程元谭的子孙,就在新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日益壮大,位居新安望族之首。特别是南朝程灵洗,谥号“忠壮”,历封“忠烈王”;北宋程颢程颐,一代宗师,百世文章。在篁墩,相继敕建“世忠庙”、“程朱三夫子祠”、“程朱阙里坊”,还有天下唯一的“程氏统宗祠”,一座座,上沐皇恩,气势恢宏。都说篁墩是古徽州宗族的圣地,但若非当年新安太守程元谭赐第之荣,哪有今天篁墩地望的提升与显赫呢?

国乱思循良。新安太守程元谭去世九百五十年后,宋恭帝孤儿登基,金銮殿寡母垂帘。德佑元年四月二十日,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诏赐追封:

诰勅世忠庙神,忠烈显惠灵顺善应公,程灵洗远祖晋新安太守元谭,循良之臣,典礼宜祀,本原之义,幽明所同尔。当典午之朝,实领专城之命。遗爱不泯,赐地犹存,况有闻孙久严庙食。善必基于累世,福恒施于一方。爰赐褒章,用广劝孝,尚庇尔后,以闳厥灵,可特封忠佑公。奉勅如右,牒到奉行。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古徽州历史上,功勋贤达不乏其人。程灵洗父子,拒侯景,护国安邦;程富和汪华,定六州,以归大唐;程沄众兄弟,退黄巢,保境安民,却皆不如东晋首任新安太守程元谭,当五胡之乱,肇兴新安之功。古徽州历史上,循良之臣也不乏其人,然而也皆不如东晋首任新安太守程元谭,镇抚一方,循良之最。试问:还有谁,能够深得百姓遮道请留之怀爱?亦还有谁,能够世享朝廷赐任、赐葬、赐第、赐爵之恩荣?

新闻推荐

岭南乡:“村民说事”出新招

□夏保平晨刊讯今年来,休宁县岭南乡创新“三访”工作法,为“村民说事”增添活力,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形象。定期接访畅通道。该乡将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二固定为“村民说事”日,利用6个党代...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农家“土货”俏销2016-09-12 00:00
评论:(程元谭:千古新安第一循良)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