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闻 歙县新闻 休宁新闻 黟县新闻 祁门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休宁新闻 > 正文

古徽州慈善事业琐谈

来源:黄山晨刊 2016-09-27 00:00   https://www.yybnet.net/

屯溪镇海桥(资料图)□邵弹声

古徽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慈善事业源远流长。儒、释、道三家的传统文化思想,是最早的慈善理念。

儒家孔孟思想倡导“仁爱”与“仁义”,主张“兼爱”,提倡“天下之人皆相爱”、“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乡人,有德者劝以教人,”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道家老子倡导“上善若水”,“仁慈博爱,与人为善”;佛、道两家崇神信佛,以“慈悲为怀,广种善果”(故宋代以前的慈善举动大多由寺院僧侣和佛道信徒从事)。在上述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下,古徽州城乡慈行善举蔚然成风,并在民间逐渐形成了“恤老慈幼、扶贫帮困”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

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古徽州就已出现了“居养院”(政府设立的福利收养院,收养孤苦无依的老人、孤儿、弃婴、乞丐)、“安济坊”(福利医院,免费收治穷苦病人)、“漏泽园”(福利公墓)等社会救济性质的慈善机构,初步担当起了穷人从摇篮到坟墓的救济。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兴起与发展,民间经济实力不断雄厚,慈善的名目也似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徽商成为社会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并由此形成了宗族、商会(行会)和官府倡导下的民间慈善三大主流。

很快消失的

徽州宗族慈善

南宋徽州宗族开始兴盛,强化了宗亲关系。在宗族内部普遍设置“义田、义仓、义庄、义学、义冢”。通过“义田”收入及同族富户出资捐助,救助同族的饥民,帮扶贫家子弟就学,收殓安葬孤寡老人,甚至由“义仓”、“义庄”定期向族人中的贫困人口发放钱米;族内孤寡老人去世,可以从“义庄”中申领15贯至20贯的“丧葬费”。

南宋《新安志》还记载,古新安“‘愚民嗜储积\’,至不欲多男,恐子益多,而赀分始少。苏公谪为令,与民相从为社,民甚乐之。”“民嗜储积”也许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民间结社。可惜的是,后来“中社辄以酒肉馈长吏”,钱被挪用招待官员,丧失了储蓄与保险的意义,很快就消失了。

盛极一时的

商会(行会)公益慈善

徽商在外经商,非常重视宗谊、乡里关系。大凡徽商聚集之地,都会建祠立谱,广兴会馆,设立“义庄”,资助因各种原因穷困潦倒的同乡。

本世纪初,笔者曾实地考察过浙江兰溪市的徽商遗址,这是明清时期以徽州歙商为主的一处聚集之地。

徽州新安江和浙江兰江、富春江两地水路相通,往来十分方便。据《兰溪商业志》记载,明末清初之前,徽商在此经商者约占当地商户的三分之一以上,经营资本占当地商户的一半多。由于资金雄厚,徽州同乡会在此不仅建立“新安阁”(供奉关夫子、朱夫子神位)、“紫阳书院”(供徽商子弟读书),还在城北的化里村建设了规模宏大的“新德庵”,作为慈善机构基地。“新德庵”有大片山场和会产(田产、竹园、渔塘、房屋),建筑群内有武圣殿、文昌阁、财神殿、观音堂及“先贤祠”、“同善堂”、“有归堂”(内设“体仁会”和“运柩会”)。这些建筑各有专司,既是徽商祭祀文、武圣人和财神的地方,也是同乡死后收殓和是棺木临时停放之处。“有归堂”暂存的灵柩,若干年后可由其亲人或同族再将遗骸起归故里,由“运柩会”负责安排船只经水路运送回乡。故徽州境内的新安江沿岸深渡、阳湖、万安等水埠均建有“停槥处”、“登善集”(暂存灵柩的房屋),以便中转回乡。“新德庵”由徽商同乡会管理,田产、竹园、渔塘等收益作为扶贫帮困事业的开支。

由此可见,徽商在外从子女入学,到死后安葬,无不周密安排,真正做到了“生有所业,幼有所学,死有所归。”

徽商建立的这种宗谊会、同乡会似乎贯穿了整个明、清时期。清末光绪十五年(1889年),屯溪137家茶号,7家茶栈,7家茶行,6家茶庄的茶业行会,创办了“新安屯溪公济局”,专门对贫寒百姓施医、施药、施棺及抚育弃婴。

民国十八年(1929年),“朱老五烧屯溪”,屯溪老街(西镇街)大批商店被烧毁,商号倒闭。徽、宁、旅、沪同乡会及其他外埠同乡会筹集赈款三万六千余元,帮助受灾商户,重建商店,恢复营业。

官府

倡导下的慈善

古徽州官府地方财力虽然贫乏,都十分重视公益事业,尤其对修桥铺路这类方便百姓的善举。徽州明、清时期的县府志书多有记载。如婺源的绣溪浮桥,“始建为元知州史宾之,建桥船十八只,岁久朽坏;至明成化年间,知县丁佑、蓝章相继建造”;再如屯溪率水岸边的闵口,是休(宁)衢(州)、歙(州)婺(源)两条驿道交汇处,当地邵姓、毕姓曾先后出资建桥,但因此处数溪汇流,洪水泛滥,桥梁极易损毁,故史上桥、渡经常更替。至清康熙年间,休宁县知县廖腾煃(福建三明人),亲自撰写“重修闵口桥序”,呼吁民间出资出力,重建石桥。强调此处“内通歙婺、外接衢饶,故四达之孔道也;闵口旧有石桥,极为壮观,岁久为山水囓坏,远者商旅,近者樵牧,越趄水次,沐风栉雨,颠连困苦,难以名状。今基址具存,石材皆备,若鸠工合力以修之,不旋蹱而塞者,可使复通险阻,可使复平而余之;所谓举一心而利济千万人之心,舍一财而广被千万人之财,人知所共称为仁人者也……”此可谓古徽州最早的公益募捐广告了。据当地口碑流传,清康熙年间,通过公益集资,也确实建了一座石桥。

民间百姓自发修桥铺路的善举在志书中也不泛枚举:如歙县二十三都的“利人桥”,“为里人汪逢春建,往来便之,曰‘利人\’;又捐白银两百两,砌石路五百余丈”;

休宁珰溪义渡,“由十一都里人金仲璋同族金鹏、金权、金崇……继世造舟,以便往来”,一个家族继世接力,维修渡船、渡口,实是难能可贵!

还有岩寺小溪的“通济桥”,“里人汪世昂妻氏寡居守节,因承夫志,出奁金两百余两,甃石为桥,往来便之,曰‘通济\’”,一个守节寡妇,继承夫志,把自己办嫁妆的奁金用来建桥,即使在今天,这样的善举也是非常高尚的!

屯溪横江口的老大桥(即镇海桥),据史料记载,是“明嘉靖十六年(1536年)隆阜人戴时亮倡建”,一百多年后的清康熙年间,因被洪水损坏,“率东徽商程子谦先后又两次出资重建”,该桥七孔六墩,是当年黎阳街向屯溪街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交通基础工程,至今470多年,已成为“省级文保单位”。就是这位程子谦当年还捐资白银300余两修学,后又复捐1000余两白银置田收租,为贫困诸生科考解决路费。徽人在外经商,还有不少以个人名义做慈善的,如明末清初的婺源人汪彬,在姑苏建育婴堂,收养社会弃婴,并捐钱作乳哺费;歙县棠樾人鲍致远在扬州建复兴育婴堂等等。

明清时期的古徽州,民间个人善举建造的桥、路,至今仍不乏见于乡间,方便百姓(大多为明清时期个人所建)。由于徽商雄厚的财力,在“广种善果,以图子孙善报”的因果报应传统理念下,曾出现很多像以上程子谦这样的大慈善家,只是那时因商人不愿扬名,志书少有记载。但笔者在《新安商山吴氏谱传》中仍见到一位:即明代万历年间的商人吴继良。

“性慷慨,好善不倦,建明善书院,设义塾,赡郡邑学田87亩,输还古书院讲金四百;赎还人家被卖子女,乳活乡间弃婴,表扬贞烈妇,岁荒赈济饥民无数;曾独建本县小溪两座石桥和浙江九里、太阳、朱柳、双溪、五圣等地五座石桥,并以砖石铺筑歙县查坑至浙江朱柳数百里路……”

一个商人,慈善事业从本地做到外县、外省,善举项目涉及助学、赈灾、扶贫、救助拐卖子女及交通公益事业,几乎与今天的一些大慈善家相差无几,确实令人敬佩!

蓬勃发展的

徽州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发展到今天,理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过去的“乐善好施,善恶图报”转变到对社会的责任,正如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的“慈善是以道德为动力的第三层次的分配”。社会上涌现出的大量慈善单位和个人,都是历史上所不能比的。

据报道,2014年全国慈善捐款已突破千亿元,占GDP0.16%,2015年仅《中国捐赠百杰榜》总捐赠就达128亿元(大陆居民和非国企),其中最高29.27亿元(大额捐赠81%注向基金会)。

2015年黄山市红十字会累计接受捐款并发放款物总计150万元,2008年汶川地震全市募得捐款570万元,救灾物资42万元,达到历史最高。为规范全国日益兴起的各类慈善行为和公益募捐活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我国首部“慈善法(草案)”,并于今年9月1日贯彻实施;黄山市人民政府也已发布了“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可以相信,走向法规道路的慈善事业,今后将更加蓬勃发展。黄山市(徽州)的扶贫济弱慈行善举也将以崭新的面目,在全社会更加广泛地推广开来。

新闻推荐

流动超市进库区

9月日,月潭水库库区休宁县陈霞乡小当村金村组,村民们围着一辆农贸车选购心爱的瓜果蔬菜。这样的流动小超市很受库区人民喜爱。陈吉祥/摄...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国庆节的平凡坚守2016-10-10 00:00
猜你喜欢:
重阳赶大集2016-10-10 00:00
国庆喜事连连2016-10-08 00:00
评论:(古徽州慈善事业琐谈)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