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闻 歙县新闻 休宁新闻 黟县新闻 祁门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休宁新闻 > 正文

我心中的徽州乡村“圣地”——屯溪隆阜

来源:黄山日报 2014-07-25 21:57   https://www.yybnet.net/

隆阜老街□ 屯溪 鲍飞立 文/图

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西郊的隆阜村,是一个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徽州古村,历史上一直属于休宁县,建国后基本归屯溪(市或区)管辖。原设为“隆阜乡”,1992年2月,并入“黎阳镇”所辖至今。全村现分为隆阜一村、二村、三村、四村4个社区。隆阜村地处新安江上游支流横江、蟾溪两水之间,一望平畴沃野,距徽州商业重镇屯溪仅二公里,很早就是一个四方通达的水运码头,至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江面上白帆点点,街巷中人流长长,一片繁华景象。戴氏家族世代聚居在隆阜,视这里为风水宝地,名人辈出,声势显赫,成为“新安望族”,后裔遍布海内外。江氏、吴氏、曹氏也是这里大户人家,大都四出经商,在故里建有豪宅大院。“曹家花园”、“七房厅”、“太和堂”、“大铁门”等古民居远近闻名,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我是一个屯溪人,从小到大、到老,已记不清去过隆阜村多少次了。无论少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时期,我都听过、来过甚至住过隆阜,熟悉隆阜,喜欢隆阜。1961年,在屯溪一小读五年级时,与同学们去设在隆阜的屯溪师范学校,看望我们的实习老师、当时的“屯师”男女学生;1972-1974年不到两年间,作为下乡知青被推荐到设在隆阜的“徽州地区师范学校”文科专业班学习,毕业后走上中学教师岗位,直至退休;上世纪80-90年代,作为屯溪二中语文教师,多次到设在隆阜的“隆阜中学”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和初中学生毕业考试监考工作;2009年到龄退休后,多次一人或几位好友到隆阜和奕棋等近郊农村游玩、摄影。我对隆阜古村充满怀念和敬仰,它已成为我心中的徽州乡村“圣地”。

2014年初夏的一天,年逾六旬的我又独自背着照相机,骑着自行车,慢慢穿行在隆阜古村的大小街巷中,时光流转,旧地重游,抹去历史的尘埃,寻找故人的踪迹。毕竟不是常来,且记性日衰,物是人非,我已搞不清“隆阜十八巷”的方向与位置了,好几次不得不求助于当地村民。幸好都有热情、朴实的阿婆、阿公给我指路、解说,才使我很快找到了各处“目标”。

首先,我沿着戴震路(从屯溪西镇街小桥头直至隆阜上村桥头,现已成为隆阜村路段的主干道和商业街了),进入“戴震小学”(原隆阜小学),探寻戴震故居旧址遗迹。学校一位王姓负责人带我参观了范围不大而整洁、幽静的校园,不无遗憾地告诉我:这里就是清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著名的经学大师、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近代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戴震(戴东原)的故居旧址“三门里”,又称“三门厅”,位于隆阜村中段。原故居屋舍毁于太平天国战乱之中,幸存的石圆门和院墙因年久破败而于1989年被拆毁,代之以新砌的一段水泥围墙。原院内戴震手植的板栗树和桂花树也因无人保护而于1987年枯死了。故居旁还有一个小水塘,戴震在家乡隆阜生活、读书、著述30余年,世人称其故居为“三门里读书处”,还有人称之为“东原先生讲经坛”。相传他常在此塘洗笔刷砚,故被称为“戴东原洗砚池”。不知何因,听说此“池”已被卖给本村某私人了。王老师边说边露出恼怒而又无奈的神色,我也觉无限悲凉之感!史料载:民国3年(1914年)4月,时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的黄炎培先生为考察各省教育状况,来到屯溪(安徽徽州),专往隆阜瞻仰戴震故居,怀着不胜崇慕之情,题写了“戴东原先生读书处”字碑,勒石于故居围墙上,以作纪念。建国后,此碑仍完好无损,却于“文革”时期的1969年7月发洪水时突然不知去向,至今也不知在何处,颇为蹊跷。1986年,著名诗人张光年(光未然)访问隆阜,瞻仰戴震故居,慨然写下了“槛外横江流日月,文星璀璨照屯溪”的赞叹诗句。“盖代大师”故居旧址遗迹现几不存,令吾辈及后人无法瞻仰,实乃憾事矣。

接着,我掉头回转,踏入“黄山学院”北校区老大门,专往靠左不远处的“狮子台”(现为一座建在高高石砌台基上的砖木小平房,是“黄山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处)察看。该学院所在地就是前“徽州地区师范学校”校址。虽然我毕业离校已有40年整了,但见此房仍“健在”。一对威武的青石狮屹立于台前石阶旁,拾级而上,有走廊的平房呈凹形掩映在绿树丛中,十分幽静。我赶紧拍了几张“存照”。这里就是位于古隆阜村水口的戴震祖祠荆墩支祠的遗址,建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清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又重修。祠堂飞檐飘阁,气势壮观,规模宏大,前后共三进。大门前左右各踞一只青石狮,两侧旗杆墩排列成行,大门楣上题着“隆阜戴氏荆墩支祠”八个大字,中进门联书曰:“文章华国,诗礼世家。”院内松柏苍翠,肃穆幽雅。相传当年戴震曾因生活贫困,“家中乏食”而借住在此祠厢房中,但他仍坚持闭门写作,著成《屈原赋注》十二卷,令人敬佩。民国38年(1949年)春,国民党休宁县地方法院迁此办公,破坏严重。后经隆阜戴氏第34世裔孙、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又名戴季陶,国民党元老。民国23年即1934年清明节前,他曾亲自到屯溪隆阜寻根认祖,去戴氏荆墩支祠祭祖归宗。 在其自传中,说自己是安徽休宁隆阜戴东原之后)出面保护,才免遭损毁。建国后,该祠先由“徽州地区血防所”接管,改建使用;后又改作“屯溪师范”(“文革”中改名为“徽州地区师范”)校舍;1980年至今再成为“徽州师专”(2002年升格为“黄山学院”)校舍。经多次拆建,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该祠整体建筑现已荡然无存,仅有那牢固的石砌屋基与墙壁屹立原址,令人不胜唏嘘。

然后,我深入隆阜老街(现称“隆阜正街”),来到“戴震纪念馆”原址(现门牌号为“隆阜正街118号”),可惜又是“铁将军把门”(笔者于2012年6月曾来过,大门紧锁。),无法入内,只能贴近大门,从门缝中“窥视”一番,屋内似已空空无物。大门楣上嵌刻的安徽省政协原主席张恺帆题写的“戴震纪念馆”五个大字仍清晰可见。我又沿旁侧石阶下到横江埠头,可仰见该屋临江一侧高墙及二楼阳台外侧的一排“美人靠”和三楼房间的精美木雕门窗。急忙摄影“取证”之后,站在废弃的横江石埠头上,眼望着一湾浊水和破败的隆阜村屋,与河对岸“桃花岛”上外地开发商新建的、漂亮的连排别墅屋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真不知作何感想矣!

民国13年(1924年)1月,为纪念戴震诞辰200周年,由梁启超先生等文化界著名人士发起,经隆阜村名贤与戴震后裔戴祖荫(戴绳武)、戴琴泉(戴英)等人商议筹办隆阜戴氏“私立东原图书馆”,并将原“东原藏书楼”的一幢清代民居献出作为馆址。因此楼濒临横江,远山如画,景色优美,楼影与碧水交映,故称之为“摇碧楼”。是年,北大校长蔡元培曾专门为此著文《戴东原图书馆缘起》。建国后的1957年,该馆管理人将馆藏图书、文物及馆舍捐献给屯溪市人民政府,由国家管理。1960年1月1日,经过整修的“戴震纪念馆”在此处正式对外开放。“文革”时期闭馆。1983年重新修葺,1986年5月9日正式恢复开馆。楚图南、周谷城、王力、启功、周汝昌等当代名人皆有题词挂展于馆内二楼上。1998年4月被列为黄山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接待了国内外众多游客与学者来馆参观、考察,均予留言珍藏。据说因周边环境欠佳和交通不便,屯溪区人民政府于2003年将该馆整体迁往“屯溪老街立新巷1号”一所清代徽派古民居内重建。隆阜老街原汁原味的馆址却被冷落弃用了,成为一个“空壳”摆设,又未张贴“告示”,实在令人不解也愕然矣!我曾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胡槐植和李明两任馆长期间,多次来该馆参观并与他俩交谈,增加了对戴震先生的了解和敬仰,也更加深了对隆阜村的印象和感情。1987年元旦,作为我校初三(4)班班主任,还曾带领全班学生步行来该馆参观,让青少年一代感受家乡先贤伟绩和“徽文化”的深厚底蕴。我们屯溪人不会忘记戴震关心家乡百姓疾苦,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亲自勘察“朱塘”水体,精心设计“朱塘坝”图样,并会同地方有识之士集资修建,终成现实,使屯溪百姓免于洪水祸害,使屯溪老街安然无恙。为永远缅怀戴震造福于民的精神和功绩,屯溪市人民政府于1982年将“朱塘坝”所在的山丘与水塘建成公共园林,命名为“戴震公园”,并于1988年在公园东大门入口处树立一尊高4.9米、用暗红色麻石雕成的戴震塑像,再现了这位屯溪人民引以为骄傲的清代哲人的不朽形象。我也曾分别于1982年10月和2013年10月两次专往位于休宁县商山镇几山头(过屯溪鬲山大桥笔直往南走约三里路)、现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戴震墓瞻仰,拍照留念。戴震先生长眠在家乡的青山苍松怀抱之中,可以安息矣。

新闻推荐

五城米酒成功申报国家“地标”

日前,笔者从国家质检总局获悉,黄山市休宁县五城米酒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据了解,五城米酒以纯净绵厚、香甜适口、回味留香而著称,但受家庭作坊制约,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吴国华:本色不褪2014-07-30 11:27
猜你喜欢:
渐江名画读新安2014-07-31 21:57
评论:(我心中的徽州乡村“圣地”——屯溪隆阜)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