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闻 歙县新闻 休宁新闻 黟县新闻 祁门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休宁新闻 > 正文

渐江名画读新安

来源:黄山日报 2014-07-31 21:57   https://www.yybnet.net/

《黄山赋》刘兴旺/书(书法一等奖) 《录写叶莉荣新安江诗》倪国华/书(书法二等奖) 《云岩诗》陈纪明/书(书法二等奖)□ 俞宏理

每当我翻看画集展读渐江的《晓江风便图》时,总会想起另一幅名画——元代画家黄公望画的《富春山居图》。这两幅作品都是山水长卷,画中景物如镜头横移一般徐徐展开。渐江画的是我们的家山家水——新安江,而黄公望的画虽题的是“富春山居”,但其实画的是富春江两岸的景色,画的是富春江。新安江是富春江的上游,而富春江的下游则是钱塘江。这三条江其实是“共饮一江水”。记得去年中秋观看央视直播钱塘江大潮时,画面上那夺路上涌的潮水,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江面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形成陡立的水墙,势如破竹、铺天盖地地压过来,展示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壮观景象。正当在电视机前的我为眼前蔚为壮观的场景激动不已时,又听见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娓娓说道这大潮的源头在安徽省黄山市的新安江,发源地是休宁县的六股尖。一下子就将那世界奇观钱塘江大潮腾空掀起的滔天巨浪与我们身居的山间涓涓溪流联系起来,心中颇为家乡的新安江感到自豪。

钱塘江在这三条水系中里程最短,主要是杭州萧山到杭州湾入海口这一段,而富春江与新安江的里程均有百余里之遥。从富阳上溯桐庐经严子陵钓台、梅城至建德这一段为富春江;自建德上溯淳安、深渡、浦口、雄村至屯溪这一段为新安江。图绘富春江一带百余里秀美景色的《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晚年的作品。黄公望花了四年时间完成于82岁的《富春山居图》,时在元代至正七年至十年(1347-1350)。长卷高33公分,宽636.9c公分,是黄公望晚年艺术进入自然浑成化境的巨作。此图分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馆。浙博是首段,宽只有51.4公分,也被称为《剩山图》。两图曾经在宝岛台湾“和璧”展出,这一轰动海峡两岸的盛举,也使得《富春山居图》家喻户晓,成为了维系天下华人爱国情怀的情感寄托。全卷将起伏的峰峦冈阜,逶迤的坡陀沙渚,浩渺宛曲的溪河、疏密参差的树木,或显或隐的村落,以平面横移的方式一一铺展开来。前山和后山的关系,通过折搭转换和由近及远的变化,很自然的衔接起来,山岭气脉顺畅。画面多取平缓圆浑的山体结构,其目的在于营造出一种安宁、祥和、平淡的意境。此图的造型语言以笔法为主干,笔墨洗练,意境简远,“气清质实,骨苍神腴”,用草篆笔法挥写,中锋、侧锋、尖笔、秃笔夹用,将长短干笔皴擦与湿笔披麻皴浑成一体。擅用长短不等、干湿并用、中侧峰兼施的线条皴擦,来表现山势结构的多样性。树木的用笔简洁松秀。墨色渲染不像隋唐五代的董源和宋代巨然那样湿润滃然,几乎不加烟云烘染,通过线条的浓淡、干湿、虚实变化,添以远山沙脚的适当淡墨渲染,生动地表现出江南翠微杳霭、苍莽浑秀的景致,产生“实景清而空景现,真景逼而神境生”的效果。这一画卷既是元代文人以意构景,以趣运法的创作方法的最佳体现,同时又达到了北宋以来文人所标举的“萧条淡泊”、“平淡天真”的最高审美境界,由此确立了元末文人画的理想。此图在黄公望山水画中,可谓是“以萧散之笔,发苍浑之气,得自然之趣”的代表性作品。

从自然水系的角度看,新安江是“源”,富春江是“流”;但从绘画源流来看,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则无疑是“源”,而渐江的《晓江风便图》则是“流”。渐江的《晓江风便图》作于清顺治十八年辛丑十一月,公元1661年,时年渐江51岁,是他去世前三年,属晚年作品,为渐江的代表作。全卷高24.5厘米,宽248.5厘米。渐江一生崇尚倪云林、黄公望。拿渐江的《晓江风便图》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对照来看,显然渐江是吸收了黄公望的艺术营养。从意境的平淡天真、笔墨的松秀灵动、以及树干的勾勒、草木的点苔都与之息息相通。尤其是在两个具体技法上,师承关系更加明显:一个是“阔远法”,另一个是“浅绛法”。“阔远法”是黄公望的独创。黄公望山水的布景突破了宋画的格局,体现出他所主张的“阔远”法则。他在《写山水诀》中说:“山论三远,从下连接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他用“阔远”代替了北宋郭熙三远中的“深远”。反映出生活在江南水乡之地的画家,对那种江面宽广,沙渚逶迤、冈岭隔岸相对的自然景色所营造出的山水画新意境的追求。宋代画家提出的“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的构图,需要采取鸟瞰式的视角,生活在江南水乡富春江一带的画家是很难体会到的,黄公望从实践中摸索出从近岸隔开相对的构图形式,并说“山头要折搭转换,山脉皆顺,此活法也。”从而在理论上确立了“阔远法”。渐江的《晓江风便图》在构图章法上运用“阔远法”,用隔岸相对构图,强调水域空间的表现,使意境显得旷远清寂;“浅绛法”是黄公望的另一独创。黄公望山水技法山峦树木的造型和勾皴法源自董源、巨然,但他在笔法上将宋人的繁缛缜密变为简括松秀,减弱水墨渲染,改以勾皴为骨,略加渲染。笔法变繁复为简疏,多用干笔皴擦,化宋人的质实为虚灵。皴笔劲键中寓柔软,浑厚中透出清虚疏宕的气韵。在皴染后再用轻淡的赭石和花青渲染,即所谓“浅绛法”。赭石、花青具有温暖和沉静的视觉色感,符合元人清逸的审美观。黄公望创立的浅绛山水在元代开始流行,渐江及新安画家极为崇尚,竞相效仿。渐江这幅作品基本用勾勒和皴擦来完成的,几乎没有用墨渲染。在用色上更是十分吝惜,只有在亭子、屋舍部分用了少许淡赭以及在树叶部分施了少许藤黄水,此外几乎看不出颜色。据此可以看出渐江是黄公望“浅绛法”的继承者。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肯定了渐江是黄公望艺术思想及表现技法的传承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渐江只是亦步亦趋的效仿者,恰恰相反,渐江是一位极具个性并具有自觉创新意识的画家。正如渐江本人所言:“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岩独杖藜;梦想富春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富春居士”是黄公望的名号。渐江梦中都念叨黄公望,但并不因此而束缚自己的创造。这首诗实际上等于是渐江本人拿自己的《晓江风便图》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做了个比较,这两件长卷作品并无一段有重复之嫌。渐江的作品里峭岩耸峙,与黄公望笔下平缓圆浑的山体结构有明显区别。在山体的用线上渐江没有采用黄公望的长短直线的“披麻皴”,而是吸收了倪云林的“折带皴”,用一波三折的绵长线条柔中见刚地画出新安江沿岸的沙渚冈岭,线条清瘦劲挺,笔线有毛边,显得苍茫古朴。几何型的、方硬的山体造型是渐江的特色。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说“远水无痕”,《富春山居图》的山脚近处水面均勾勒有水浪纹。然而在渐江的这幅作品里竟然近处的水也看不见一丝水痕,江水像玻璃镜面一样平滑,江面仿佛冻住了。渐江笔下的新安江气韵荒寒、纤尘不染、意境邈远,是作者内心世界和地域特色的综合表达。

渐江笔下的新安江与黄公望笔下的富春江之所以有很大区别,还在于两处地理地貌的差异。新安江居富春江上游,山势险峻,正如古诗所云:“一滩又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以下我具体分析一下渐江《晓江风便图》所表达的内容。这幅长卷是渐江送给即将去扬州的歙县西溪南好友吴羲的。吴羲又名吴伯炎,是徽商亦是大收藏家,对渐江的艺术生涯资助很大。这幅画是画新安江浦口一带的实景。旧时从屯溪到浦口这一段称渐江,如今统称为新安江。浦口是练江与新安江的汇合处,此处有将军山,又称榨川,对岸是朱家村。长卷呈现的显然是有一条支流与一条主流衔接的画面。卷首部分河面狭窄,写的是支流练江的两岸,林木萧瑟,峭岩耸峙,几间屋舍掩映在树后,画的是早晨清冷的江景,冬雾遮蔽了远山,只有近处的沙渚岭脚若隐若现。这条练江也是好友吴伯炎自歙县经新安江去往扬州必经的水道。画面上看不见支流与主流新安江的汇合口。汇合口巧妙地被近处突兀的山峰挡去了,这座陡峭的山峰是全卷的主体,如同一首古曲的高潮部分。山脊松林中有一高塔。山崖下是一码头,古称水埠头,醒目的位置矗立着一个古亭,这是古时人迎宾和送别的地方。近处岩石上两株长松相互倚靠,似乎含蓄地传递出渐江与吴伯炎高洁的友情。长卷的中段及后段,就是主流新安江,由于江面宽阔,近岸只见水面而无景物,作者写新安江对岸烟峦重叠,晓雾迷蒙,三条木船扯着帆渐行渐远。笔墨线条遒劲,意境荒僻,不染尘垢。卷尾自题:“辛丑十一月,伯炎居士将俶广陵之装。学人写晓江风便图以送。揆有数月之间,蹊桃初绽,瞻望旋旌。弘仁。”钤“弘仁”、“渐江”印。离别时是寒冷的冬季,期待来年春暖花开时重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友人远行的牵挂。吴伯炎对渐江所赠这幅画卷十分珍惜,携画登舟远行,旅途中展读画卷以排遣孤寂。直到第二个春季(癸卯春公元1663年),吴伯炎回到歙县西溪南家中后在原卷后题跋,意思说扬州之行结果去了一年多时间,“中间蒙垢饮恨,日凛凛几不免虎口。”此行遭遇了什么,我们无从知晓,总之颇多坎坷,幸有渐江的画卷伴随,“溪山尺幅,歌咏半生,客中展此,差不赋行路难矣。”“独此永堪记忆。险坦相从,悲欢递易,如此卷者,即谓与余共患难可也。”可见吴伯炎将此卷视若生命。原卷上还有程守、许楚、石涛的题跋。渐江性格孤洁幽僻,交友谨慎,一生朋友不多,唯独程守、许楚与吴伯炎三人是渐江的挚友。三位友人的题跋是研究渐江生平和艺术的重要资料。此卷在吴伯炎身后流出了吴家。清康熙35年丙子春(公元1696年),石涛在扬州一位徽商朋友家中见到此卷并欣然题跋。这位徽商名程浚,字葛人,是歙县岑山渡人,在扬州经商,与石涛是朋友。石涛在原卷上题跋:“笔墨高秀,自云林之后罕传;渐公得之一变。后诸公实学云林,而实是渐江一脉。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丰骨冷然生活。——”这段题跋距此卷问世已有35年,距渐江逝世已有32年。石涛的题跋毫无疑问地将此卷定格为中国的国宝、世界的名画奇葩。

此卷自石涛题跋后两百多年下落不明,但天佑宝物,上世纪初终于重新出现,之后的流传也颇多曲折传奇。综合徽文化学者鲍义来及安徽省博物院研究员黄秀英的考证,我理出一个脉络,大约在民国初年的时候,有人从安徽怀宁独秀山上的一个寺庙里得到了这件《晓江风便图》,之后将其带往上海,被上海的一位藏家购得。后被歙人汪鞠友获悉。汪鞠友是光绪举人,后参加同盟会积极反清,并担任过民国政府第一届国会参议员。汪鞠友让同乡歙人程霖生买下此卷。程霖生当时为上海地产巨商,曾资助过陶行知办学和陈延年革命。岂料不久程霖生破产,在上海的黄宾虹闻之欲购此画却无资金,于是介绍清末翰林歙县唐模人许承尧以500银元买下。黄宾虹曾在给许承尧的信中说“《晓江风便图》能入尊藏,可谓得所。”1946年许承尧去世,其在上海的长子许伯龙得到此画。新中国成立后,许伯龙因伪职而被关押,因病提出保外就医,歙县政府即以其交出《晓江风便图》为条件,终使这一艺术瑰宝又回到家乡。现藏安徽省博物院。

讲到这里,关于这幅画的故事似乎并未结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赖少其先生在黄山景区下榻期间精心临摹了此画,并有两段题跋。卷首的题跋说他用乾隆年间的艺林堂纸临画“甚觉心畅神驰”,在卷尾写道“晓江风便图,渐江为其好友吴伯炎作,石涛见之,赞誉备至。此江即渐江,江上一亭,据之名为宾虹亭,高塔之下为古城崖,渐江与其友常在此论诗作画。此卷现藏安徽省博物馆。宾老生前极珍爱之,以高价售之不得,成为千古遗恨。余今摩一纸归其故里,亦宾老之志也。壬寅秋日再记于黄山紫云峰下。岭东老赖。”钤朱文“少其”印。跋文中“江上一亭,据之名为宾虹亭”一句,让我觉得甚感好奇。明代歙县的“滨虹亭”建在练江上游丰乐河畔潭渡村口。家在潭渡的黄宾虹原名黄质,正由于该亭之名而改名为“宾虹”的。《晓江风便图》是绘画作品而非照片,渐江将潭渡村头的“滨虹亭”画在新安江边的浦口,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只是渐江不会想到,他无意间画在卷中的亭子,两百多年后会与另一位伟大画家的名字有关。这番隔世奇缘真让人唏嘘不已,也使得《晓江风便图》这幅描绘新安江的长卷更具有传奇色彩。 

(文学类一等奖)

新闻推荐

全民健身日健康黄山人

8月8日下午,黄山市在市体育馆举行第二届广场舞大赛。来自三区四县和市直机关17支队伍共300多人同台竞技,用热情展现了广场舞的独特魅力。据了解,此次广场舞大赛也是安徽省首届广场舞大赛选拔赛,表现...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渐江名画读新安)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