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寿宜
黄山脚下的古徽州,被称作“黄村”的古村落还真不少。比较有名的如休宁县商山镇的黄村,歙县桂林镇的黄村等等,不一而足,但从村落气势、古建遗存看,首屈一指、影响深远的当属黟县碧阳镇的黄村。
古黟黄村距县城西约7公里,始建于宋,黄氏先祖由祁门经黟城辗转迁入此地,因黄姓聚族而居,村以姓氏命名。相传黄氏先祖不但农耕勤劳,还特别注重后代的读书教育,黄氏子孙大多通过科考成名而后做官经商,属典型的儒商、官商,促使村落迅速发展,日渐形成了繁华热闹的黄村街,俗称“大夫街”。尤其是明清两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达昌盛,黄村还享有“西城”美名。“竹溪垂钓、枫林称觞、古寺夕阳、芳亭揽秀、葛社催耕、茅岗步月、霞坞横云、前山积雪”等为昔日“黄村八景”。原村口建有文昌阁、武曲楼、涵远楼、花园、红门祠堂、集成书院(建于元朝年间,为古黟最早创立的书院)等一大群宏伟壮观的古建筑,素有“金黄村、银古筑”之美誉。
历史悠久的古黄村,钟灵毓秀,名人辈出。北宋村人黄葆光,字元晖,官至侍御史,言事切直,因与蔡京不合而黜,《通鉴辑览》记有其事。以清廉著称的清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科进士黄元治,号樵谷钝夫,工诗善书,曾任云南澄江知府,累官大理寺卿、西安太守、刑部左侍郎。著有《黔中杂记》、《黄山草》等著作。其为官时清廉爱民的感人事迹,至今仍在民间传诵,被誉为“青菜太守”。其书法手迹多有留存,今西递村“桃李园”中的漆雕《醉翁亭记》就出自他的手笔。村中女性黄杏仙(1880—1948),幼年随父就读于江西景德镇,20岁时嫁到西递村后,她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冲破封建意识的阻挠,在西递村创办了黟县第一所女子执教的“崇德女子学堂”。特别是被收录入《辞海》的晚清书画、篆刻家黄士陵,作为“黟山派”的开宗大师,晚清篆刻四大家之一,更是大名鼎鼎。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又作穆甫,号倦叟,别名黟山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父黄仲和博雅能文,精通小篆,著有《竹瑞堂集》。黄士陵幼年受庭训,随父习小篆,其书法、篆刻技艺便小有名气。他14岁时,家园毁于战火,从而失学。其后,父母相继去世,过早地品尝起人间疾苦。其“末伎游食之民”印款有记:“陵少遭寇扰,未尝学问,既壮失怙恃,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计。溷迹市井十余年,旋复失业,湖海漂零。藉此末伎,以糊其口……”黄士陵为生计所迫,只好离乡背井,前往南昌、广州等地谋生。在为南昌一书店写书签时,其书法技艺为江西学政汪鸣銮所赏识,并为之传誉,使他得以结交许多名流,并随当时的金石名家盛昱、王懿荣、吴大澄等出游,遍览各地所藏金石、彝器、著录及书画珍品,使之学识大有长进。黄士陵的篆刻,先从浙派入手,以皖派邓石如为宗,融皖浙两家之长于一体,而后取法汉印,参以商、周铜器体势笔意,章法超逸,运力刚健,腕力千钧,古朴浑厚,以洗练光洁独树一帜。他由“印中求印”而至“印外求印”,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从而独创了别具一格的“黟山派”篆刻艺术。
黄士陵曾先后在广东巡抚吴大澄《十六金符斋印谱》,两广总督端方《陶斋吉金录》、《陶斋藏石记》等图书的辑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还著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印谱》和《穆甫杂咏》等。他志趣高雅,不慕功利,在吴大澄巡抚幕府时,吴曾劝其捐纳为官,他却婉辞谢绝了。后远离广州回到家乡黄村,筑“旧德邻屋”安居,终年60岁。黄士陵病逝故里,时任两广总督端方特送来一副意味深长的挽联:“执竖椽直追秦汉而上,金石同寿,公已立德,我未立言;以布衣佐于卿相之间,富贵不移,出为名臣,处为名士。”联文中毫不掩饰对其人品的敬羡之情。
黄士陵一生治印万余方,名重东南,饮誉海外。对他的篆刻艺术,《黟县志》有较高的评价:“黟县小邑,代有传人,如李能谦之医,程门雪之画,黄士陵之篆刻,皆能精诣入神,登峰造极。”作为与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并称晚清四大家的黄士陵,其艺术成就被越来越多的金石艺人所叹服。已故著名篆刻家童雪鸿先生赞誉说:“黄士陵是安徽的骄傲!”黄士陵的篆刻作品,“看似寻常最奇崛”,已在海内外广为传扬,至今仍被中外学者视为珍品。
除篆刻治印外,黄士陵所书对联、条幅、题跋,也可谓“笔笔沉重凝炼,字字雄迈苍劲。”现存宏村敦厚堂的木刻楹联:“百事清平惟有令德,一家和乐是以大年。”落款即为“庚子秋闰八月黄士陵”。清光绪十二年(1886),他为清宗室盛昱刻石鼓文,后由徐文锦按照拓本集联,印行于世。晚年,他以大篆写明朝吕坤《呻吟语》,也已影印问世。此外,黄士陵用西法画彝器图形,或装裱中堂条幅、或制成瓷板等,尤为艺林珍赏。他所作四幅《博古图》,为广州著名收藏家高丰珍藏。如今在黄村、关麓、古筑一带古民居中陈列的罗汉椅背上,篆刻有不少古朴的文字、图案,相传皆出自黄士陵的大手笔。
黄士陵生有四子一女,其长子黄石,字少牧,晚号笑没,继承其父衣钵,并集其父湛心之作千余方,辑成《黟山人穆甫先生印存》四卷发行于世。黄士陵的外孙叶玉宽,是当代“黟山派”艺术嫡传的继承人,他在刻苦钻研书法篆刻的同时,还致力于外祖父书画篆刻遗物的整理、修订和编辑工作,惜前些年已辞世。现有邑人名晨欣的,对“黟山派”情有独钟,除了广为收集珍藏黄士陵的作品外,还致力于黄士陵其人其事及作品的宣介和研究,时年已八十五岁高龄的已故著名书画、篆刻家钱君陶先生欣然为他的藏室题名“宝牧斋”。
黄村作为黄士陵的故里,今仍较好保存其晚年返乡后建造的故居——旧德邻屋。故居虽然不曾建在喧闹的村中心大街上,但却位于村前下头园的古水口附近,这里空气清新,环境雅致幽静。坐西朝东的旧德邻屋,为四合院内二楼结构,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屋前设一小庭院,院门开在右侧,以避开正屋大门。正屋门罩似乎极为简陋,但为之一亮的是上有石刻“旧德邻屋”四字门额,落款为“穆甫嘱西垣题”。西垣姓汪,名国钧,系黄士陵当时的挚友,亦擅长金石书画,在当地颇有名气。故居又因院门外的肇殷公祠有两株古槐树,而得别名“古槐邻屋”。正厅有天井,装饰简洁大方。堂前挂有黄士陵杰作《钟鼎图》及自书篆字木楹联:“古槐择美里,瑞行延清芬。”正厅左侧是书屋,原悬有清代诗人黄遵宪书写的楹联:“处士节独苦,先生艺绝伦。”正厅后面,紧连着一幢小楼房,名为“问梅花馆”,别号“笑没草堂”,是其长子黄少牧于民国年间建造的。它与故居浑然一体,楼上楼下皆有一门相通,里面悬挂的楹联是黄少牧自撰并由汪馨书的嵌名联:“笑哭到六七年,才建筑一栋书房,可见他无钱无势;没去了数百载,能保存几间瓦屋,总算我有子有孙。”由于故居几易其主,今厅堂陈设已非往昔。
与旧德邻屋相邻的文昌阁,俗称“水口亭”,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呈双层四角楼阁,门楣上方嵌有石额,上刻“立高见远”四个飘逸的大字,为清道光九年(1829)已丑科状元李振钧题书。跋曰:“黟西黄氏望族也,其家庙右踞山川之交,建文昌阁以培水口,属予书额,因取明文皇褒黄相国语以颜之。时道光十年有五,岁在乙未夏六月下浣,李振钧题并书。”昔日文昌阁下有花园、鱼池,登阁远眺,青山民居,小桥流水,花木竞秀,心旷神怡。
历史上的黄村,红极一时的还有建于宋朝的灵惠庙,坐落在村后的上堂山腰。此庙原为供奉胥公神像,又名“胥王庙”,后因天旱,黄村百姓祈祷求神,屡得甘霖,以为神灵降惠,经宋朝敕赐庙额为“灵惠庙”。据县志载:灵惠庙大殿右为西舍,西舍之北为醉经精舍,又北为云峰古刹。古刹规模很大,供奉三尊大佛、罗汉、廿四位诸天和观音大士等佛像,香火甚盛。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立庙碑于大殿左侧墙上,碑高约3米,宽1.2米,记载有当年方腊义军在黟时,对百姓秋毫无犯,使“生灵安业”等碑文,故俗称“方腊纪事碑”,1957年被安徽省博物馆取去收藏。现灵惠庙遗址仅存西舍一间,青石门楣上刻有“上堂灵迹”及边款“此西舍旧址原造里人黄义昌榨今黄村众姓重建”字样,其他已如一般民房。但遗址上不乏断垣残壁和墙基石础等。
黄村现仍存有近百幢古民居建筑,村街齐整大气,石板古道宽敞,尤以保存完好的门楼、门罩砖雕最具特色。当我们走进黄村,漫步由马头高墙、飞檐门楼对峙下的石板街巷,放眼一排排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不难想见当年“西城”的热闹和气派,更为黄村出了个黄士陵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新闻推荐
□ 记者 方 伟晨刊讯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值踏青出游好时节。记者从市旅委了解到,“三八”妇女节将至,黄山市多家景区将推出“女游”礼包,针对女同胞专门制定优惠政策...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