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红兴
皖赣边陲,浙岭脚下,山清水秀的休宁县板桥乡境内,有个如画的山村石岭。在村中,提起黄菊芬,无人不晓,无人不夸。她,一个普通的山村农妇,丈夫瘫痪30个年头,她用孱弱的肩膀,独立撑起一个苦难的家庭。
2月25日下午,春雨嘀嗒,在一间简陋的民房内,笔者见到了56岁黄菊芬,笑吟吟的。57岁的丈夫汪来顺看上去精神饱满,气色红润,躺在厨房内的一张病床上,腰椎以下瘫痪,全靠妻子伺候。谈起这个家和妻子,汪来顺充满了感激之情,多次深情地说道:“没有她,就没有我这个家了,我真的感激我的好妻子”。
汪来顺是个苦命的孩子,原是婺源岭脚人,父母双亡,3岁时被抱养到石岭村。养父母的家境一般,生活窘迫,一家人一直挤在一个低矮的老宅中。
1981年的冬天,黄菊芬经人介绍,与勤劳能干的汪来顺喜结秦晋之好。黄菊芬期望通过他们夫妻双手来改变家庭贫困面貌。婚后,两人琴瑟和谐,婚姻幸福,两个儿子相继出世。生活向他们刚刚打开了美好的一面。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85年12月的一天,身强体壮的汪来顺上山帮生产队砍树,结果在砍树过程中,不幸腰椎严重受伤,昏迷不醒,当即送往县医院抢救,命保住了,后又转往上海华山医院治疗,住院近两年,花费数万元,但最终还是落个终身瘫痪,腰椎以下无法动弹,生活不能治理,大小便失禁,连轮椅都无法坐。
厄运的降临,家中的大小事务一下全落到了黄菊芬身上。其时,她只有26岁,正是美好青春年华。大儿子才3岁,小儿子1岁多,公婆已经年老。有人暗中劝她趁早改嫁,早日脱离苦海。可看着无助的丈夫和年幼的儿子,她心软了,“我走了,家就散了,孩子就可怜了。我不能这样。”于是她选择了坚守。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家六口人的担子全压在她一人身上,生活的忙碌与艰难可想而知。每天天刚亮就起床,烧饭,帮丈夫洗脸、解大小便,洗衣服然后出去干活,活干到一半,还要回来照料丈夫。丈夫的伤口到了雨天有时会疼痛,她就买来药,同时帮助丈夫按摩,整夜整夜无法休息。
石岭村是个以山林收入为主的村庄。30年来,一家人的木材砍伐任务全靠她一人去干。到十几里外的山场去砍树,而后一个人慢慢地扛到公路边,实在扛不动时,才请娘家兄弟帮忙。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她把他们都送进了学校,大儿子聪慧,成绩优异,高中考取了省重点中学休宁中学,生活费用日益见涨,她宁可自己一再勒紧裤腰带,也要让儿子坚持读书。大儿子不负众望,后考取了西北工业大学。那年暑假,家中实在没有供儿子上大学的钱,只能靠贫困生贷款,生活费则到处去借,再加上村里亲戚朋友的资助。小儿子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外出打工,承担大儿子部分费用。
家中老宅破旧,紧邻河边,地势低洼,有几次涨洪水都涨到了丈夫床前,是黄菊芬赶忙将丈夫背起来转移到安全地带。黄菊芬想做个安全点的新房子,没钱,怎么办?分期做,先做厨房,一点一滴地积累,花了四五年时间才建成。孩子读中学,房屋停建,直到2006年大儿子大学毕业,找到工作,生活略好些,才继续做正屋。家里至今还欠着一些钱,家中没有任何装潢,连房前的水泥地都没打,家里唯一值钱点的家当,就是一台彩电,那是为了让丈夫躺在病床上能够打发时间。
丈夫刚瘫痪时,公婆还能帮些忙。随着年龄增长,公婆的身体每况愈下。公公生前患有尿道结石、心脏病等疾病,无法干重活,经常生病,黄菊芬还要照料他。2007年,公公因病去世,后事她一手料理。婆婆今年已经82岁了,前年不慎摔了一跤,瘫痪在床,黄菊芬服侍前后,但现在还无法独立行走,只能靠着板凳支撑着在家慢慢地移动。
如今大儿子已在外成婚,家里生活相对好了些,但对黄菊芬来说,每天的日子还在继续。在村子附近打零工,装运木头,做小工、采茶。农忙季节依然是天不亮起床,伺候丈夫和婆婆,料理家务……但她习惯了,而且脸上总挂满了笑容。
这些年,村里人经常帮忙她,当地党委政府给予他家力所能及的关怀,“我感谢亲戚和村里人,我感谢所有给了我们家帮助的人!我做得还不够好,偶尔也会对丈夫生气。”朴实真诚的黄菊芬一再说道。
新闻推荐
□ 曹燕飞 洪清和晨刊讯 企业对职工技能培训需求如何?有无培训意向?对人社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带着这些问题,近日,休宁县人社局组织人员深入园区重点企业开展走访调研。...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