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屯溪 董 建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宗族有谱,被认为是构成中华民族史学的三大支柱。这三者虽然各成体系,但又息息相关。对大多数研究者而言,志书是最被广泛应用者;对于研究地方文化者来说,更是如此。国史皇皇巨著,庙堂之器,难免高高在上。家谱虽接地气,但囿于一姓,难免为亲者讳,或者有过誉之嫌。惟地方志既承中央主旨,又全面记载一地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物、习俗等方面情况,可谓地方之百科全书。将一地历代所修的地方志累积相加,可以清晰地反映一地的历史发展脉络。要想很好地了解一地的历史,除了到地方博物馆看实物,最好的资料文献,当属历代地方志。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指出:方志功能和作用能“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地方志的特点是“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历史与现状。故历代修志者,既重视保存既往志书的精华,更重视近世史料的采集、编纂,这个特点在新编地方志中尤为突出,保存了当地几十年的发展状态,得失俱现;在各项事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有研究和参考价值。
地方志在宋代,趋于兴盛,明清以来,方志修纂发展迅速,清代尤其突出。据统计,现存方志中,清志占80%。清代修志总量达6500余种,平均每年修志20多种。康熙初年,规定60年修志一次,对推动地方志编纂的常态化起了重要的作用。民国三十五年(1946),国民政府颁布《地方志纂修方法》,规定“省志三十年纂修一次,市志及县志十五年纂修一次”。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提出“地方志每20年左右续修一次”,可见历代政府对地方志的修纂都十分重视。新中国首轮新编方志完成后,各地便开始第二轮志书的编纂。
2010年12月成功召开《黄山市屯溪区志》评议会后,经两年的打磨, 2012年底由方志出版社出版。上下两册本的《黄山市屯溪区志》,诚为黄山市二轮修志的收官之作。
我因平时留意乡邦文献、掌故,偶撰相关文字,常常要借助于志书。在使用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它独到的资料性、实用性。一部好的地方志,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记载,精炼准确,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民国间由许承尧总纂的《歙县志》堪称个中翘楚,这是至今人们还在重视它的原因所在。《黄山市屯溪区志》在第二轮修志准备资料时期,我作为屯溪区文化系统一名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些相关内容;到市博物馆工作后,也没中断联系,我深知成书的艰辛和困难。读到新出版的《黄山市屯溪区志》,感慨良多。一般地说,一部志书能做到保存文献、补充新材料,相对准确,少出差错,算是及格了;如能在这个基础上有所突破、发展,就可以称得佳作。我觉得新版《黄山市屯溪区志》在诸多方面是有成绩和贡献的,是一部成功的志书。
屯溪区为黄山市中心城区,面积不大,却有着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抗战时期,屯溪成为“小后方”,有“小上海”之称;国民党苏浙皖三省、尤其是安徽省诸多机构纷纷迁至屯溪,一时成为安徽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金融中心。屯溪长期隶属于休宁县,1949年后,数易建置。这一切,既有利于编志,也给修志带来压力。把握好新旧史料的运用,就成为编好志书的关键。
旧时编纂志书者,都是一地的饱学之士,设总纂审核润色全稿。现代社会发展迅猛、分工更细,学科与部门日增,编纂志书,便强调集体智慧与力量,坚持众手成志。这就不仅需要主编来统筹和最后定夺,还需要主编不耻下问,虚心请教。我翻阅《黄山市屯溪区志》后,认为该书编纂者已兼备了上述的品格。如书中附录的古代文献,既有延续老志的,也有新选的。仅在标点断句上,老的要纠误,部分文字甚至要重新句读;新选的则要花气力、下功夫,这些,都做得很好。如新选的明代范涞《休宁范氏族谱·自序》等,标点上是花了气力的。号称“程朱阙里”的篁墩,历史上隶属歙县,1987年12月划归新成立的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市屯溪区志》就必须选辑相关文献叙史,搜集当今资料续史。编者节选了刘伯山先生《徽州篁墩的三大姓及其文化遗存》,作出了准确的填补。2003年在小公园发现的康熙二十六年(1687)的《府主禁示》碑,虽经我整理发表于《中国文物报》上,主编收入新志时,曾不厌其烦地找我反复讨论,并请专家把关,这种敬业的精神令我难忘,也让我明白了《黄山市屯溪区志》姗姗来迟的苦衷。
传统观点认为地方志具有“资治、教化、存史”三大功能。所谓资治,是施政的必备之书,所谓“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志书不仅是“官书”,也是百姓常备之书。旧志占许多篇幅记载贞节烈女,目的就是要 “扬善惩恶,表彰风化”,即所谓的教化作用。贞节烈女在新志中已被摈弃,但古今对社会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志书还是要收入的,并且还是志书的重点之一。这一点,恰恰是评判一部志书成功与否的重点。章学诚说“方志乃一方全史”,“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记一朝,天下之史也。”正因为地方志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编志者敢不慎乎?《黄山市屯溪区志》的人物志花了不少的笔墨,是全书的亮点之一。较之前志,增补了大量的历史人物,而且考证详实。
《黄山市屯溪区志》的图片丰富是另一亮点,其中很多是难得一见的文物、文献的实物照片。这与编者长期致力于相关材料的收集、庋藏有关,故能使读者一饱眼福。
《黄山市屯溪区志》在装帧和图片方面,也值得一提。护封的淡黄色和封面的酱红色相得益彰,互为衬托。护封选择屯溪镇海桥为主体的俯瞰照片。“老大桥”距初建时已有470年历史,坐落在率水、横江交汇处的横江江口,是连接屯溪东、西交通的重要枢纽。桥东为中心城区,西为有悠久历史的黎阳古镇,南方则是江南新城,政务新区。一张照片,将屯溪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了一起。志书的前后环衬,选古籍中屯溪具有代表性的“屯浦归帆”和“由溪村居”版画,皆属妥帖。志书的压卷图片是1965年清理发掘奕棋春秋晚期土墩墓3号墓出土的重器“凤纹方鼎”,凸显了屯溪历史的悠久与厚重。
在《黄山市屯溪区志》评议会上,方志学家翟屯建先生认为:《黄山市屯溪区志》体例完备,有所创新;资料翔实,引证有据;语言简洁,行文规范。他说“《黄山市屯溪区志》在承继前志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较为成功,是一部基础很好的评议稿”。如今,在汲取专家意见后进行了两年的修订、补充,已是一部打磨精致的地方志好书。
徽州素有“文献之邦”美誉,编纂的方志、家谱既多且精,素为史学家重视。按照“地方志每20年左右续修一次”精神,新志编就出版之时,就是下一部志书编纂的开始。作为读者和使用者,我们期待在第二轮修志的良好基础上,以后有更多更精的志书问世。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胡利龙报道 省委省政府去年9月在全省部署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改革启动以来,黄山市严格执行各项医改政策,不断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取得阶段性...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