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 董建
2006年,黄山印社组织社友刻制编辑《齐云山胜迹印谱》,吕建君先生选目并撰边款文字,由查彪先生刻“邋遢仙”一印,边款文字:“邋遢仙俗姓张,明万历年间寄迹于齐云山洞天福地祠。一蓑一衲,潜心修道。逾百岁而逝,后人多误为张三丰。”
1990年、2011年新旧版《齐云山志》皆有邋遢仙的记载。资料载邋遢仙张姓,明正德十六年(1521)出生于仕宦之家,卒于天启三年(1623),寿103岁。张邋遢不修边幅,夏曝日、冬浴雪,尘垢满身,但并无秽气。据说他有高深的吐纳气功术,逝前命徒将其真身殓于缸里,三年后启视,如尸体完好,则金装奉祀于殿堂。但他功行未满,三载开缸视之已腐,“遂连缸葬于混元洞中,外用砖土封固。今墓为半圆形岩室,上连洞顶。墓碑书有‘真身内藏\’四字。”混元洞宽9米,深3米,内有石台,俗称仙人床。现代版《齐云山志》都说明代《齐云山志》载:“道人邋遢仙绝粒修真羽化于此。”按现代《齐云山志》后附有明代《齐云山志》序文,邑人、进士汪先岸撰,其中有“今鲁令君来,莅邑四年后,政宽民和,远近咸德之。而以其公余修饰志稿,捐俸刊布,赖余友丁以舒校正”文字,鲁令君当为鲁点,他在休宁任县令时为万历二十四年(1596),2012年新版《休宁县志》在“大事记”中也记“万历二十七年知县鲁点修《齐云山志》”。这里有个疑问,明版《齐云山志》既然是万历二十七年(1599)所修,而现代版《齐云山志》都异口同声说邋遢仙于“天启三年(1623)一阳月端坐而逝”,明版《齐云山志》怎么可能未卜先知,预先知道邋遢仙逝于24年后?看来现代版《齐云山志》所记邋遢仙逝年有误,或是所据明代《齐云山志》不是鲁点所修,而是之后还是还有一部明代《齐云山志》?
读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他在万历三十八年(1610)九月八日曾“治往齐云之装,辰刻发舟,夜泊石门”,一路上经过余杭道、临安、昌化,十三日进入昱岭关,十五日抵达岩市(寺)镇,“十里,至杨村。十里,高桥。十里,万安桥。十里,休宁县。县治壮丽,江南北所未见。冒雨行四十里,至岩脚,沐浴更衣,蹑级而上,日已崦嵫矣。至天门,有青童二人,执炬导余归黄庭院。院主陈建宇、吴立斋,具精蔬款余。”十六日,李日华在“天门外石室中遇张邋遢,一百二三十岁人”。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也有张邋遢的记述:“张邋遢在白岳,遇雪积数尺辄喜,解衣裸卧其中良久,气蒸蒸如炊满斛饭。见人来,伸缩自姿,大呼曰:‘快活!\’余尝密问之,曰:‘至阴能感至阳,雪气触我丹火,粗为融浃故也。\’然上界真人亦雅重雪,谓之‘天公玉戏\’。”但李日华又在同一本书中说:“近岁相传寿星照吴越分,东南多寿者……其方外挟术以游者,严头陀、李赤肚、张白云、张邋遢,俱自云数百岁人,以无所考验,在疑信之间耳。”可见张邋遢是自己对李日华说是数百岁人,李日华“以无所考验”而半信半疑。录此,以备后考。
前面说到后人多将张邋遢误为张三丰,亦非空穴来风,因张三丰号张邋遢。中华书局版明人郑晓《今言》记:“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君实,字全一,又字玄玄,别号保和容忍三丰子。不饰边幅,人号张儠傝。”不过,儠傝在汉语中与邋遢解释并不一样,邋遢是肮脏,不整洁意思,而儠是高大健壮的人。傝则是恶、不谨状。又读明人黄瑜《双槐岁钞》卷三“三丰遯老”记:“……玄玄名全一,或曰通一,三丰其号也,世呼为张邋遢。或谓宝鸡人,或谓辽东人。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顶作一髻,手中执方尺。无寒暑惟衣一衲,或处穷寂,或游市井,浩浩自如,傍若无人。有问之者,终日不答一语。及与论三教经书,则吐辞衮衮,皆本道德忠孝。每事来,辄先知之。三五日或两三月始一食,然登山其行如飞。或隆冬卧雪中,齁鼾如常。时人皆异之。”由多种著录可知郑晓《今言》中“张儠傝”即张邋遢。
汉印中,有一种印文为“黄神越章”、“天帝使者”、“天帝煞鬼”一类文字的印章,研究者认为方士所用印。方士即方术士,或称为有方之士,就是持有方术的人,一般简称为方士或术士,后来则叫做道士。《史记·始皇本纪》说:“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指的就是方士。《五灯精舍印话》“方士印”载:“《封泥考略》、《古印笺》率以此类印为汉代方士祠官所佩,引《史记·孝武本记》封禅书为证。细审其中殆有两种,铜制者或为方士所用。泥制者则民间厌胜之物……凡泥制印,皆从铜制者钤出,殆方士以己铜印钤之,布之民间,佩带以求厌胜。每见乡间信士,就求道观藏印,钤纸悬挂,谓可辟邪,而江西龙虎山之天师,亦以其印钤售,外间争为装悬,与此用意正同。《抱朴子》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亦即指此也。”道士之称始于汉代,晋代以后,方士之称渐不通行,而道士之称大着。傅勤家先生《中国道教史》说:“即如道教,其义理固本之道家,而其信仰,实由古之巫祝而来,展转而为秦、汉之方士,又演变而成今之道士……迨后汉时,而道士之名称遂固定,而道之名亦由是起。王莽时道士西门君惠,桓谭《新论》尚称为方士,可证方士改称道士,端在前后汉交替之时也。”“黄神越章”等方士印兴始于汉代,此为道教法印之始,“这种现象表明此类印章与新兴宗教势力有关,或谓第一阶段的道教法印就是新兴宗教力量的产物。”我们从宗教用印来看,道教印是最早使用者。
有人说黄神即黄帝,关于黄神,《五灯精舍印话》说:“至黄神意义,考略诸书,都无确征。《归藏经》黄神与炎帝战于琢鹿,是以黄帝为黄神……《道家本起经》云,道之初藏在太素,是为一气,太素者赤气也,初变为黄,名曰中和,中和为老子,乃化神君,名曰黄神,入于骨肉,以之为人。”汉代张角太平道和张鲁五斗米道,以信仰黄帝、老子
闻名,《后汉书·皇甫嵩传》称张角“奉事黄老道”。此“黄老道”指黄帝,在当时宗教信仰者的心目中则是神,故谓之“黄神”。“黄神”在战国时期就被人信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成书于战国晚期,其上记载一段治病咒语:“热者,辜曰:拙、拙,从灶出,毋延。黄神且与言。”《淮南子·览冥训》追述夏桀无道时说:“西老折胜,黄神啸吟。”高诱注:“黄帝之神,伤道之衰,故啸吟而长叹也。”
徽博在众多藏印中,有一方清代“雷霆都司”朱文道教印。宋元以来的道教崇尚“雷法”,以为呼风唤雨,驱邪治病,在施行雷法的符上钤“雷霆都司”印。“雷霆都司”印在道书中称为“邵阳雷公法印”、“雷霆都试司符玺”,天门雷门皆认此印是邵阳雷公所属雷霆都司印,不是修雷法者,未受箓者,不得随意刻用。《上清玉府五雷大法玉枢灵文》载汪真君所言:“……祖师曰:‘印专为申奏而设,乃天门、雷门识认之私。其印方圆,各有法则,印文乃雷霆都司之印,方圆厚阔各一寸一分。凡召雷部将吏及邵阳雷公,皆以此印符碟,谓之暗号,大有报应……”徽博藏“雷霆都司”印面6公分,高3.2公分,虎钮,字体在楷隶之间。通体黑色,初看以为石质,以刀试之,非常坚硬,当为墨玉之属。属于道教印的还有“道经师宝”、“北极驱邪院记”等。
江西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陵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张天师后裔遂世居龙虎山。《今言》记有明朝廷赐龙虎山道家印事,一并录此存照:“张正常者,世贵溪人。我兵取江西,正常以天师四十二代孙,号正一主教天师。遣人朝见,正常以屡朝京师。洪武初,上谓群臣曰:‘天至尊,岂有师?以此为号,甚亵渎。\’遂革旧号,号真人……十三年,子宇初嗣,上言前朝尝给有‘正一玄坛符箓之印\’,印之符箓。今钦给真人银印,止敢用上表笺,乞别赐‘龙虎山正一玄坛之印\’,印如六品制。”正一道坚持“非我宗亲不能传”的原则,即不是天师血统不传,以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为主,若后代无子嗣,则在兄弟叔侄辈中选出贤能者来承继、传授。朱元璋革天师称而易真人,根本没有起作用,正一道后来仍称天师,即是证明。
徽博还有一枚民国时期铁质“佛法僧宝”朱文印,“佛即佛陀,法指佛法,僧谓承传教义之人,即僧团。‘佛法僧宝\’印为寺院法事活动专用印记,亦为佛门庄严之象征。”(孙慰祖《中国印章——历史与艺术》)故一般寺庙皆有。因与本文主旨不符,此略而不述。
新闻推荐
截至2012年12月底,休宁县国税局共办理出口退免税额5482.2万元,同比增加723.3万元,增长15.2%,总量首次突破五千万元大关,再创历史新高。·宁惠芳叶灶春·...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