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旻本报记者白云磊
办贷款,能否不用一趟趟跑银行?也不用准备厚厚的贷款资料?如今,祁门农商银行主动上门调查、授信,居民凭借一张授信通知书随时都能申请用信,成为现实。今年初,祁门农商银行在全省率先开办了 “普惠贷”业务,分村(社区)为全县居民实行批量授信;同时该行依托搜集整理后的客户电子档案,进行大数据处理分析,为客户提供精细化金融服务。
推出“普惠贷”,实行批量授信
近日,记者来到了祁门县凫峰乡恒峰村,刚一到村头,一幅祁门农商银行“普惠贷”的刷墙广告便映入记者的眼帘,村民钱术宝数月前办理了这笔贷款,授信金额10万元。谈到这笔贷款,钱术宝赞不绝口地说:“以前贷款要抵押担保,即使符合贷款条件,还要准备一大摞资料,手续很繁杂。现在农商银行主动上门给我授信10万元,我需要钱时随时都能申请用信。 ”
钱术宝开办了一个茶叶加工作坊,据他介绍,全村约有十多家茶叶加工作坊,他们将收来的茶叶简单加工后,销售给周边大型茶叶加工企业。 “给茶农是现钱,卖给茶企要垫资,现在银行主动上门办理 ‘普惠贷\’,不仅解决了我们流动资金上的缺口,也让我们办贷款更加省时省力。 ”
钱术宝所说的“普惠贷”,是祁门农商银行今年面对辖内城乡居民推出的一款以信用为主的信贷产品,贷款最高限额10万元,最长期限2年,授信期限内随用随借,循环使用,利率在农户小额贷款利率的基础上还有适当优惠。今年以来,全行信贷网点采取主动上门调查,整村批量授信的方式,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居民,按户发放授信通知书。
“过去贷款找银行、找熟人,现在银行主动上门给咱授信。 ”同样是从事茶叶加工的村民丁志军说,今年4月份农商银行给他办理了5万元“普惠贷”,贷款期限两年。茶叶收购高峰期,他带着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和《“普惠贷”授信意向书》,就近到祁门农商银行营业网点办理了用信。现在他又开通了手机银行,坐在家里就能申请放还款。
祁门农商银行行长助理陈国军告诉记者,“普惠贷”的推出,实现了全行小额信贷从被动授信到主动授信的转变,切实解决老百姓反映的贷款找人难、贷款手续烦、贷款成本高等难题。据统计,截至9月18日,该行累计为社区客户建立电子档案31515户,建档面73.1%;已授信18406户,累计授信104636万元。“普惠贷”系统上线后,授信合同签署1004户,金额11761万元,用信余额661户,金额1790万元。
上线大数据平台,进行精准营销
在启动“普惠贷”的同时,以客户电子档案为基础,祁门农商银行上线了大数据平台——智慧社区金融平台,通过该平台对客户金融和非金融信息的分析,准确掌握客户的金融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服务。
在黄山市的首个夜市银行——广场支行,大堂经理许美英发现,自从上线智慧社区金融平台后,她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了。 “V112号客户未开办手机银行,请协助开通。 ”“V118号客户社保卡尚未激活,请提示激活。 ”“V119号客户可自助办理小额现金业务,请协助引导。 ”……每一位前来办业务的客户完成取号后,许美英的PAD上便立即收到这类提示信息。
“因为不清楚客户办理过哪些业务,过去推荐业务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问不到点子上,有时还会让客户感到厌烦。 ”许美英说,有了智慧社区金融平台,相关信息经分析处理后实时反馈到前台,前台客服就能准确掌握客户需要怎样的金融服务,可以提供什么样的非金融服务。
记者在该平台上发现,客户信息资料并不是简单的汇总,而是经过了大数据平台的加工后,得出的一些可具参考性的数据、分析,如一个村委会(社区)的资产、存贷款、客户的年龄段、担保分析等,又或是一名客户的资产、存贷款、理财、电子银行业务等,都能在这个平台上查询。
“现在客户经理人手配备了一台PAD,随时都能登陆智慧社区金融平台查询客户的金融信息和非金融信息,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业务,实现了金融业务的移动式、无纸化办公。 ”陈国军说。
运用大数据平台,首先要保证基础数据的真实有效,特别是非金融数据,金融机构单靠自身很难获取更全面的数据。据介绍,目前祁门农商在采集非金融数据上主要以人工采集为主,下一步该行打算与供电、公安、计生、供水、公积金、税务、工商等部门的数据接口对接。
智慧社区金融平台的上线和不断完善,填补了城乡地区信用信息的空白,缩短了前期授信的环节,广大城乡居民贷款将变得更加容易。据该行规划,到2018年末,全县农村居民和社区居民电子档案建档面不低于90%,其中贫困户建档面达100%;农村居民贷款授信面不低于60%,其中贫困户授信面不低于70%,并实现用信、还款全自助化办理,基本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新闻推荐
□汪春德晨刊讯连日来,祁门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对县城网吧、歌舞娱乐场、游戏游艺室、书店等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开展了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此次检查重点排查城区网吧、歌舞娱乐等...
祁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祁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