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学军 胡利龙
10月16日,记者前往祁门县偏远的塔坊镇阳光村。一路上,只见通村道路平坦而宽敞,两边时而林木葱郁,时而竹林似海。一片片水田在山脚下次第铺开,景色煞是迷人。不多时,采访车行至通往双溪村组的岔道口停下:成群的村民正在这里挥锹洒水,铺筑一段水泥路。
“我们正在对组内道路硬化工程进行收尾。”村组长胡柳权介绍说,双溪村民组原来的组内道路坑洼不平,下雨时泥泞不堪,尤其是通往外界的主干道不够宽敞,影响村民出行。受制于落后的交通条件,该村组万亩竹林和万亩林场资源也都不能获得深度开发,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双溪村组道路硬化工程总长2.5公里。工程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扶贫,每公里投入26万元。有了这些资金作保障,当地村民兴致高涨,积极投工投劳,参与道路建设。大家还纷纷自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成道路的标准和质量。
村主任王志强介绍说,阳光村几个村民组大都分布在深山里,村民收入主要靠茶叶、木材等山林资源。前些年,因为交通不便,村民不得不靠肩挑背驮将农产品搬到村外,附加值低。随着黄山市扶贫开发工程的深入实施,该村(组)积极申报、对上争取,依靠扶贫资金的支持,打通了一条条通村、通组道路。现在外面的车子都能直接开到农民家门口,降低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也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离开阳光村,记者一行又来到邻近同属塔坊镇的高原村。一进村口,便见片片茶园绿油油,分布在两旁的青山上。随行的镇党委书记蔡广琴介绍说,这些都是用扶贫资金新建的高效生态茶园。相比于原来的茶园,新茶园每亩增收800元以上,进一步优化了高原村产业结构,300多村民从中受益。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塔坊镇的种种变化折射出近年来黄山市贫困地区正在改观的发展面貌。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在扶贫开发推进过程中,黄山市注重从源头和根本上发力,整合资金、加大投入,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打破了一个个发展瓶颈,引领贫困群众逐步迈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省市重点扶贫村黟县碧阳镇丰梧村近两年来通过多方争取,共投入1334万元,在打通村组道路,改造饮水工程,修复护岸沟渠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依靠丰溪河和霍溪河治理为基础,该村重点改造了丰口和梧村两个连片的中低产田,并对片区内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规划、综合治理,采取统一油菜种植的耕作方式,打造了高山梯田油菜花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旅游环境。通过扶贫开发,2013年丰梧村贫困人口较去年减少2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9%。
歙县霞坑镇整合扶贫和美好乡村建设资金,对各村内的古桥、古祠堂、古建筑等进行保护修缮,全面整治了村容村貌,新建了观光摄影台和观光步道,营造了更加优越的旅游环境。源源不断的旅游收入让村民看到了更大实惠,坚定了他们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业的信心。村民们纷纷表示,要增强主人翁意识,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吸引更多的游人到村里来游玩。按照“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原则,黄山市在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强化统筹安排,加大资金整合,集中向“三线三边”和重点村倾斜,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聚合效益。祁门县遵循“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赞助、群众自筹”的模式,出台了《祁门县通组道路硬化工程建设暂行办法》,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交通、水利、发改、农业等涉农部门和社会各界资金等,明确从2012年起,每年硬化通组道路50公里以上。良好的机制充分调动了县、乡、村各方建设通组道路的积极性。
借助扶贫和各项整合资金,黄山市集中力量加强对“双50”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市直、区县直各有关行业职能部门按照分工,加大对重点村水、电、路、气、校、医、文、体、房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据统计,去年来,全市扶贫开发共修建乡村道路210公里,桥梁20余座,护岸40余处5000余米,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闻推荐
秋日里,在祁门县柏溪乡九都山上,丰收的果实、飘香的油茶花、挺拔的竹林,点缀在绵延群山中,形成了高山最美风景。来到九都山登高远眺,层峦叠嶂,沟壑幽深,自然成画,一下隔绝了尘世的喧哗和浮躁,让...
祁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祁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