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苏君
时维八月,序属仲秋,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伴着秋日凉爽的风,结伴踏至滩下。
滩下村隶属祁门县渚口乡,距离祁门县城24公里。古称鲁溪村,因水而名。发源于牯牛降的大北水在此绕了一个“S”形,形成了天然道家太极鱼形图。滩下村正对着这鱼形中央,东、南、北三面被大北水包围,犹如一条玉带缠在腰间。听村长倪民旺介绍说,以前村子分上、中、下三滩,对应村前自上而下的苦槠树滩、高洪滩、龙船滩,在“文革”期间改为红旗、红星、红卫三组,改革开放以后,三组合并,正式更名为滩下村。
说起建村史,滩下人自豪感油然而生。相传鲁溪村建村于唐末,唐僖宗乾符年间,兵部尚书倪康民解甲归田,由歙州的篁墩村移居到祁西伊川,成为祁门倪姓的始祖。他有16个儿子,昔年随他征战而定居在南京、南昌、武汉等地的儿子有7个,散居在祁西各地的有9人,故祁西倪姓有“九祠”一说。话说倪康民第十三子最为孝顺,选择离伊川最近的鲁溪水畔定居。倪康民殁葬于鲁溪广牛坦,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袭,其墓至今依稀可见,青石碑刻仍存。
步入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棵千年老树,让人瞬间增强了厚重的历史感,我不由自主地开始遥想。唐朝的国教为道教,“抱一、守中、清静、无为”是其思想精髓。倪康民解甲归田,一生荣辱得失、半生征战沙场,鲁溪这自然形成的一尾阴鱼、一尾阳鱼暗合“进中有退、退中有进”、“祸中有福、福中有祸”、“胜中有败、败中有胜”的丰富哲理,也暗合了倪康民“观太极图,作道德修养”之意。一副太极图,涵盖一世人生所有真理。当然,倪康民选定于此建村,这些暗合之意也仅仅是我的猜想,真正了解的也许只有村口那棵千年古樟!
来到滩下印象最为深刻的为一片古水口林、一块永禁石碑和一座被称为继善堂的宗族祠堂。貌似不相关的几件事务,将徽州地区的徽文化与传统社会文明紧紧相连。为什么会在村中央设立一块永禁石碑?这与古徽州人注重蓄养风水有着莫大的关系。古徽州人建村宗祠大门尤喜前有水注入,水为“财”,门楹纳水即为“纳财”,有“福源滚滚来”之意。
滩下村北面的来龙山为大北山,山势蜿蜒数里,犹如一条飞龙低头吮吸河中之水,汲取天地之灵气。而美中不足,滩下背山临水,北高东低,村前河水均东流西去,纳不入门楹。于是倪姓先人想出了蓄养风水,营造人工水口林的办法,在村前挑土堆山,栽植树木。一道绿色的屏障护住了滩下阳基,成为徽文化中水口林的经典。
为了能世世代代护住风水林,福佑子孙后代,村中先人将官方的“正条”和民间的“私约”结合起来,勒石永禁,时至今日,立于祠堂前的“永禁碑”仍字迹清晰易辨。
村中祠堂名为继善堂,修建于清代,有门廊、天井、前厅、后厅四进。前厅两边有厢房,后厅分为两层,楼上设神座,楼下有天井、拜堂,靠墙有一米多宽的五级梯形长箱柜专供祖宗牌位。继善堂背靠来龙山,祠堂拜堂外的山腰处即为宗族坟地,来龙山是村中上好的风水宝地,用于安放先人,先人的坟地为“龙穴”。这种规划布局深深体现了徽文化敬畏祖先,求神灵庇佑的精神追求。
一片古水口林、一块永禁石碑、一座宗族祠堂,让我们直观感受到徽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精妙。
滩下的物产资源丰富,山环水绕的环境给茶叶生长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祁红振兴”计划,祁门红茶再次声蜚国内外,红茶给百姓带来了更多的实惠。滩下村制作“红香螺”的茶厂就有十余个,一年收入在十万元至百万元不等。春茶从采摘到制作,是一项季节性很强的工作,唯有这一季,滩下人是忙碌的。在春茶忙碌之余,滩下人的生活剩下的只有悠闲,是绝对的“慢”生活。
日出而作,撑一杆竹篙划过清澈见底的鲁溪河,到河对面的山野田地去耕作,日落而息,返回时满载瓜果蔬菜。这是怎样一幅甜美的生活画卷!
“我们这里的倪姓姑娘以前都不愿意外嫁,本村婚配很多。”民旺村长介绍说。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山环水绕、村风淳朴的村庄,姑娘当然不愿意嫁到外面去,这也从侧面印证滩下当年物质条件的优越与人文环境的美好。
滩下——一个蕴含徽文化的古老村落,一个山灵水秀人更悠的美好乡村。
新闻推荐
□休宁 江伟民炽热的太阳与族长阴沉的脸成了一个极大的反差。祠堂议事厅静得连针掉下地也能听见。一张张疲惫无奈的脸上写着焦躁、不安和惶恐。族长呷了一口茶,把连带喝进嘴...
祁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祁门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