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扬
报社,是令我为之骄傲,又有好风气的工作单位。数十年来,使我在这里得到极好的锻炼,获得了在其他地方难以获得的阅历,岁月没有虚度。
今天,对墨水喝得不多的我来说,能够在新闻工作岗位上,采写各种文体,较全面地掌握摄影艺术业务,且有造诣,成为国家级摄影家,饮水思源,这与党报为我创造条件、提供机遇、关怀培养分不开。养育之情不可忘!
1959年2月,我从山区小县调入芜湖日报驻祁门县(当时祁、黟两县合并)记者。两年后的1961年春,徽芜专区分治,回到屯溪复刊的徽州报。其间,因经济困难或新闻纸奇缺,曾两度被迫停刊,于1981年7月再次复刊。我也戏剧性地经历了三进两出党报的大门。那个年代,报社“官”兵一致,没有等级观念,对谁都呼姓叫名,不称“官”衔职务。芜湖日报老总编何瑞再三说,总编不是什么官职,报社只有责任分工不同,没有上下之分,都是编辑群体中的一员。再回想1963年,我到上海解放日报美术摄影部进修4个月,有一天,在饭厅遇上副总编姚天珍(头发花白的老革命)时,我叫了声“姚总编”。她当即板起脸孔“训”我说:“我们这里不习惯,下次再要这样,不要怪我不睬你,要记住,叫我老姚。”很受感动,很受教育。
那个年代,报社领导不多,一般2人,工作效率高又细。他们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天天一起工作、劳动或戏闹,互不约束,亲密无间。逢年过节或哪家有困难,他们还主动、热情地走家串户,关心职工生活。然而,大家对领导也十分尊重和亲昵,那是发自内心、毫不虚伪的。
愿党报好风气永不过时,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初夏季节,行走在黄山大地,锐意进取、团结拼搏的火热气氛扑面而来:黄山脚下,游人如织,弹奏着旅游国际化的强劲乐章;新安江畔,流光溢彩,勾勒出美好新生活的崭新画卷;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百村千幢”...
祁门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祁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