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岔口镇庙前村妇女农闲时聚在一起打起红腰鼓、跳起欢乐舞。特约摄影吴建平□本报记者祁俊
暮春时节,沿着徽州区的绿道一路骑行,从潜口到灵山,繁花盛开后的油菜郁郁葱葱,映衬着白墙黑瓦的徽派乡间民居,一幅幅淡然的水墨画卷不时跃入眼帘,来自澳大利亚的丹尼尔十分羡慕地说,这里的乡村风景很美,住在这里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美好乡村的战略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黄山市按照“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的要求,明确了“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发展思路,提出了重点培育建设106个中心村,治理改造303个自然村,力争美好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的宏伟目标。
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市委、市政府迅速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完成了《全市村庄布点规划》和106个中心村《建设规划》,立足村庄区位、人口、产业、生态、历史、文化等不同条件,注重发挥“根植于优美的自然风光、沉淀千年的历史文化、优质绝佳的生态环境”等地域特色,选择符合本地城乡发展趋势、符合群众发展需求的建设模式,尊重民意、因村制宜、因点制宜,努力打造一批古村保护型、优质生态型、产业带动型、异地安置型、综合提升型、扶贫示范型村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在规划的指导下,全市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全面启动村庄建设。去年以来,全市各地以整治村庄环境为突破口,组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村庄垃圾清理、污水处理和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扯乱挂以及改徽建徽工作。截至去年底,全市共完成改徽9788幢,整治范围内的村镇新建徽派围墙2.5万米,建设停车场3.42万平方米,绿化6.7万平方米,新增垃圾池1045个,对村庄内的垃圾及时处理,实施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拆除了大量与环境不协调的构筑物、杆线、广告牌等,村镇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们无不拍手称快。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民意调查显示,去年全市重点村镇居民对村庄整治及改徽建徽工作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9.7%。
如今的黄山大地,建设美好乡村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各地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全力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宜居”乡村:农村住房改造力求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对古建筑改造注重挖掘人文遗产,集聚区新房建设凸显村庄个性……黄山区庄里村的休闲旅游模式,休宁盐铺村的城郊多元模式,歙县石潭的摄影产业模式等,一个个成功的典型案例,为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按照“兴业富民生活美”的要求,全市各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依托特色建精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着力构建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茶业、竹木业、果蔬业、中药业、花卉苗木、油茶、茧丝绸和特色养殖业等农业产业迸发出无限活力,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壮大,特色产业村脱颖而出,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动力、增添了活力。据统计,目前茶叶、竹园、油茶、果蔬、茧丝绸、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679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40%。
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市各地还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扶持发展了具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到去年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85家,比上年增加26家;全市拥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35个安徽省著名商标、21个安徽名牌产品;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05家,达981家。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224元、增长16%,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古朴与潮流有机融合,传承和发扬御风而行。作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黄山市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已成为黄山美好乡村建设中最美的风景。猪栏酒吧、黄岳画院、义义会馆、继善堂……一批乡村艺术会所、农家乐、民俗客栈、传统手工作坊等新型业态
相继登场,古村落、古民居由原来文化观光的单一利用模式向多元业态转变,喜爱寻古探幽的游人纷至沓来,文化休闲旅游走俏黄山。国内第一家“法国乡村旅馆”落户唐模村,更标志着黄山乡村旅游成功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
环境变美了,产业兴起了,生活富裕了,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曾几何时,“看书难,看电影愁,想看大戏更是掰着手指算”,逐步富裕起来的乡村群众对文化精神食粮需求的热切渴望日益迫切。如何在富了贫困山区百姓腰袋的同时也能富起他们的“脑袋”?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黄山市各乡村结合民生工程的实施,统筹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不断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着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家住祁门县闪里镇闪里村的陈莲姿每天的日子过得忙碌而开心:干好农活之余,陈莲姿的空闲时间大部分都与村里演出队的姐妹们一起度过,唱唱传统的黄梅戏,跳跳新学的广场舞,生活幸福而充实。陈莲姿深有感触地说:文化建设向基层倾斜真的是很好啊,除了演出,还有电影和图书室,现在村里的文化活动很多,让我们妇女的生活从只围着锅台转到丰富多彩,而且依靠这个文化平台,村里的计生工作也顺利开展了!
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举措,一个个惠及百姓的公共文化设施,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主流文化、群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编织出一道道绚丽的“文化风景”,乡村百姓共享“文化大餐”。目前,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540个“盲村”和2座高山无线发射台站、44个农家书屋、68个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点任务全部如期完成。依托已建成的101个乡镇文化站和901个农家书屋,开办了留守儿童音乐免费学习班、“绿色”网吧、“农家课堂”,开展了针对党员、妇女、少数民族服务的专项培训,村村通新增5316户,直接受益15000余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 “像退休老人一样领取养老金,是我们以前做梦都没想过的事情,党的政策真是好啊!”祁门县金字牌镇莲花村项村组的项子齐夫妇双双领到养老保险金后激动地说。在祁门县,和项...
祁门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祁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