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进丁
四到五月之间,到处都弥漫春天的气息,湿润而香甜,正是“山鹰争暖树,紫燕啄春泥”的春意盎然之时,我们祁门诗词协会一行20余人乘中巴车赴芦溪采风。
查湾:三千郎户八百庄。
自唐初汪华被封为越国公起,汪姓就成为徽州望族,至宋仁宗,一名叫汪延茂的汪华后裔迁到查湾,为查湾汪氏始祖。从宋至解放前查湾汪氏一直聚族而居,近千年不散。以查湾为中心,南北27公里,东西9公里的狭长土地上,除两户庙户外,其余全系查湾汪氏及其郎户、佃户居住地。
明代中后期,汪氏人才辈出,进士汪标、汪溱及汪惟效等人先后八代在中央和全国各地任官职,显赫一时。汪氏为之大修牌坊、书院、祠堂,以彰其家族功业,一度成为徽州府的诗书世家。
汪氏家族各代在外做官,告老还乡后,为安置奴仆、婢女及当地失地农民,建造庄屋,分给他们居住,便拥有了“三千郎户八百庄”之说,堪称徽州之最。他们分工明确,形式完备。这些人没有土地,靠租种祠堂和地主的土地来维持生活。千百年来,郎户和佃户用自己的血汗为汪氏家族铸就了辉煌。
芦溪文化站的汪敏球领着我们走街串巷,参观古民居、古祠堂,介绍当地人文景观。斑斑驳驳的古巷、光滑的石板路、粉墙黛瓦的古民居、飞檐翘角的门楼,鹅卵石铺就的小院……彰显出“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世外桃源佳境。太阳庙为汪氏总祠,支祠报本堂和崇本堂保存完好。歇山重檐的崇本堂门口有一对汉白玉石狮,相传是汪惟效在京做官时,皇上所赐。可惜的是一只尚且完好,另一只已破碎,被随意堆放在池塘边。也表明封建佃户制度已一去不复返,往日的辉煌化作了陈迹。“狮子传奇成往事,佃户生活进恩章。”查湾成为当今专家学者研究古徽州社会制度的典范。中山大学叶显恩教授所著的《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度》一书,对查湾佃仆制度作了详尽论述,为当代人们了解佃仆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芦溪:安茶和傩戏
芦溪位于祁门县南部,村中古民居保存尚好。站在水口古树下,眺望整个村子全貌,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马头墙,鲜明耀眼,或清修,或端庄,或奇特。昔日安茶茶号林立,茶商络绎不绝。让人真切感到神奇,产生无穷遐思。
汪敏球用芦溪乡音介绍道:“安茶”是祁门一种历史名茶,“祁红”诞生前,“安茶”享有很高声誉。一般茶叶以新鲜为贵,唯独安茶以陈为贵,而且越陈越好,经营安茶必须存放三年以上才能出售。安茶是一种半发酵的红青茶,制作却颇特殊,制作时连梗带叶经晒萎凋后,稍加揉捻,进行蒸晒,压紧装在小竹篓内(每小篓装茶3斤、每大篓装20小篓),再放入烘橱内烘干,使凝结成椭圆形块状。安茶有百余年历史,远销两广,誉满南洋,驰名中外。岭南医生处方常有安茶为药引,广东、香港和东南亚地区更是尊它为“圣茶”,亦见其珍贵。接着我们参观了春风安茶厂,该厂中等规模,卫生整洁干净,生产工序规范,检测、评审设施齐全。据老板介绍,该厂安茶主要销往广州、佛山等地,得到了当地茶商和消费者的好评,1988年、1992年全省名优茶评比会上,由于此茶品质优异,风格独特,两度荣获特种名茶称号。但目前也遇到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由于安茶销路好,效益高,许多人开始粗制滥造,质量低劣,鱼龙混杂,严重影响到芦溪安茶的声誉,也使得正宗优质的安茶出现了滞销……听到这些介绍,我们心情有些低落,但汪敏球又说,县乡领导发现了这个情况,正采取措施整改,以维护数百年安茶的良好声誉。
随后我们观看了傩戏面具:青面、白面、红面、两仪和四象,共9个。刻工精湛,性格突出,爱憎分明,有着强烈的原始性和宗教祭祀性及鲜明的地域性,2008年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好奇地拿起面具戴在自己的脸上,顿时妙趣横生。傩戏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的傩祭,目前主要流行在祁门、池州一带。芦溪傩舞盛于明清,无唱腔、无对白,仅用锣鼓伴奏,加之炮竹声烘托,气氛热烈非凡。傩戏传承人当场表演了几个动作,名不虚传,围观者鼓起雷鸣般掌声。
芦溪又是祁门革命老区之一,曾是党的地下交通站、中心支部、芦溪区委、祁门县委和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这里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待政府规划开发。
古港倒湖
倒湖位于祁门西南端,与浮梁县接壤。倒湖为全县最低点,海拔79米,大北河、阊河、奇岭河和查湾河汇聚在此,流向景德镇。河水舒缓而深绿,是良好的水埠码头,也是昔日徽州茶叶、木材出口的重要码头。年轻的芦溪乡书记汪华中介绍道,尤其是茶叶,早在唐代就有“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而倒湖刚好在浮梁、歙州交界处,大量的徽州茶叶通过这里的水路运输到九江,再通过长江输送到全国各地,而且景德镇、浮梁、闪里、历口、县城及渔亭的其他物资也在这里汇聚,又分散到徽州各地,其货物吞吐量甚至超过渔亭港。因此古时倒湖店铺林立,商贾众多,一度十分繁华,今天那光滑的埠头石就是昔日辉煌的见证。解放后,水路逐渐被公路、铁路所替代,它的作用不复存在,繁华的商业街仅仅定格在昨日星辰里了。今天,倒湖周边,依然群山耸峙,层峦叠嶂,宽阔碧蓝的湖水与岸边金灿灿的油菜花融为一体,显得异常的绚丽多彩。
礼屋:康达故居遗址
康达,字特璋(1877—1946),祁门南乡礼屋人,出身仕宦之家,病逝于景德镇,被誉为近代瓷业之父。康达一生颇具传奇,1904年赴日留学,1905年参加同盟会,为首批同盟会员。1907年协助于右任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光复九江之役,被任命为饶州知府兼节制赣北各属巡防事宜。1912年作为革命军方面代表团成员,参加上海举行的“南北议和”谈判,后又参加讨袁运动。其后曾筹建浮梁县景德镇商会,出任第一任会长主持创办江西瓷业公司,创办中国第一所窑业学校,实验用机器制坯,开创中国瓷业发展新纪元。有人称他为革命家,有人称他为企业家,但他评价自己是“革命精神,维新大脑,英雄肝胆,菩萨心肠”。康达生活俭朴,身穿土布衣袜,不嗜烟酒,热心地方公益事业,1905年在平里创办新式小学,为祁门新学之始。他还出资2万余元,在礼屋、曲坞一带造林万余亩,荫庇当地百姓。康达病逝后,两千余人护送灵柩返乡,沿途百姓自发设香案祭奠,足见其在乡亲心目中的良好口碑。
康达故居遗址位于倒湖和奇岭口之间的礼屋村。现仅十多户人家,房子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遗址在村东,现已是断垣残壁,杂草丛生,依稀还可看出往日的雄姿,蕴藏着浓郁的明清古韵。阵风习习,杂草摇曳,似乎在窃窃私语地叙述这位传奇人物的不平凡人生。
虽然来去匆匆,但芦溪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景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等待人们去开发、游览。
新闻推荐
近日,由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的祁门城市管道燃气项目正式落户祁门县。该项目计划建设储配站一座和中压干管9公里,至明年1月可建成通气。届时,祁门人民将用上清洁、安全、环保的天然...
祁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祁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