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紫梁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十次登上黄山,坦言“黄山是我师”,说明黄山主题宏大,需要不断膜拜,才能了然胸间。师化自然,心造自然,才能留下灿然的笔墨。功力决定眼界,我再一次登临黄山,可能没有名家那样精彩的描述,但有着自己对黄山的独特的观照。
看山还是山
寄情山水,在于山的姿势,水的痕迹。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山水一旦赋予了人的想象与情感,那种文字营造的神奇空间足以令人驰骋而入神许久,文字聚集起来的力量,在大自然中,在游记中,甚至在人文地理中显得耀眼夺目。
明代徐霞客游览黄山时盛赞:“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此言抒发的情感,以及顶礼膜拜式的赞誉和断论,流传至今,更有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演绎。徐霞客这位大人物固然影响深远,后人因此循着这种眼光不敢越过藩篱。人们对大山名川的喜爱之情需要抒发,尤其是文人骚客所赞誉的山水,落笔云烟,还要惊天动地,撼人心旌,用词炼句无不用其极,令后人难以望其项背。
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连饮者都要后来居上,睥视圣贤,以博“饮”名,何况乎名随山川、诗文留于其中。江弢写雁荡“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荡是虚生”,极力讴歌雁荡山水,“不游”是虚生,与“不到长城非好汉”同样具有非此即彼的艺术夸张效能。放眼于其他诗文,关于黄山的,各式各样的观感各有不同,有些甚至还相互争锋,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想越过“看山是山”的境界,不受束缚的多元审美才是当今时代多元化的体现。
而黄山之美,恐怕只能每个人独自体会。我不敢描述,“不敢”是怕一说就错了。
看山不是山
黄山四绝:云海、奇松、怪石、温泉。奇松的代表非“迎客松”莫属。游人如织无非一睹其貌,领略作为游客投身黄山怀抱的愉悦感和豪壮感。我并不随流,相反关注在附近宾馆的黄山“迎客松”摄影展。在影像技术尚未来临时代,名山大川其名其美只能借助诗文、游记、图画相传。
黄山迎客松之名始见于1859年黄肇敏的《黄山游记》。就摄影展有关“迎客松”年序上看,最早的1914年民国实业家、政治家黄炎培的作品,在那个年代能拥有照相机是非常稀有的事(据说第一次摄入镜头的是1912年,但未见真实照片),黄炎培的摄影开启了“迎客松”新的美学历程。迎客松像张展开的巨大臂膀,敞开怀抱迎接八方来客。游人被美景所吸引,被氛围所感染,纷纷簇拥在迎客松前面,一张张美拍,留下刹那的永恒。
对于“迎客松”的喜爱,更体现于摄影家们层出不穷,不厌其烦的演绎,晨辉暮阳,晴风雨雪,四序替换,都展现了“迎客松”傲人的风姿和年月的蕴藉。我始终没在“迎客松”跟前拍摄,因为无论是谁的作品,大概都逃不开这样的角度——所不能选择的角度,自第一张摄影作品诞生至今,囿于地理条件,几乎只能从一个角度去观赏,拍摄,无法逃脱比较固定角度的左右,是最理想的,也是最致命的。
迎客松的拍摄,一个美的角度演变成千人一面的角度。正如所有人看山都是山,那人山背后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和独特内核往往会被忽视。
看山还是山
“搜尽奇峰打草稿”。胸中的万水千山时常布阵,眼前的景色都是云卷云舒的素材。
在驻足时,蓦然回首,眼前呈现的是与别人不一样的景致。这样的景色没有约定俗成的,大家趋同的有着不可逾越的审美范围,不张扬,不虚饰,自有一番无意于佳乃佳的妙趣——这是自己发现的景色,这样的仪容,气质,风含情,水含笑,那么的风情无边:
在雨雾撩过之时;
在阳光普照之间;
在风过耳畔之刻;
在水波柔软之中;
……
离开黄山,心神荡漾。回首的景色都无比深情,包含了我的端详、惊奇、赞叹,在千万思绪涌起之际,望见“赏松石养性,望云山抒怀”。豁然开朗,以前的我,正像是一位泅渡人生之海的行者,在那追寻的彼岸上还站着一位曾经的自己。
看山还是山,我亦是我。
此刻,黄山永存我心,再也不会离去。
新闻推荐
黄山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启动暨黄山市泽众城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揭牌
本报讯记者祁俊报道9月30日,黄山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启动暨黄山市泽众城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黄山高新区举行,标...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