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自山
长长的火车,像一条绿色长龙飞驰。儿时有梦,常常梦见西山边有条笔直的火车道,火车冒着白烟奔跑。我住的巢北高高的大寨山下也有笔直的路,穿梭的车辆,它们驮着我儿时的梦想驰向远方。这个场景,我梦过一次又一次。
那时候,巢北的黄山区域只有一条三一二国道穿境而过。年少中,每每看见有车子在马路上行驶,我都会停下来,目送它走远。仿佛看见它们,也就看见了外面的世界。
后来,安徽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合宁高速建设开通经过了西山边。再后来,合宁铁路建设也经过了西山旁。它们契合,验证了我儿时的梦,让我异常欣喜。
巢北属于丘陵地区,我的家乡被两条山脉夹着,东有黄山,西有西山。我家就在黄山脚下的山沿一带。小时候,经济不发达,没有煤,液化气,电饭锅。做饭都是用稻草秸秆之类。山外的人每到农闲的时候,要到山里去耙草用来烧锅做饭。田里的稻草不够烧,还要供村上几头耕地的牛吃呢。哪个村庄不堆上几个小山一样的稻草堆。
有时,我看见望岗头的小路上,去山里耙草的人成群结队。大多数是妇女,肩头扛着扁担和竹耙子,扁担上的麻绳箍着草腰子和一把亮眼锃锃的镰刀。草腰子是用来束松毛草和荒草用的。山里的山场是集体或是一家一户的,耙草的人往往打擦边球,这里耙一点那里拾一点。
耙草时节,山外人就羡慕山里人,住在山里好,不愁没有柴草烧锅。有时他们在松毛草夹上几个小松枝被人看见还要受语言。不是枯死的松枝哪能砍呢?你看看你这个人。如果脸熟,赔个不是也就过去了。我亲眼见过,有的耙草人被看山人拦下担子,把夹在松毛里面的青松枝全部搜查下来。每到傍晚时分,一队队的耙草人肩挑着担子,走在红彤彤的夕阳下凯旋而归。
山里人有优越,也有苦恼。他们到山外集市上去卖草卖柴,买米打油都是靠肩挑。在乡下,谁没有一副过硬的肩膀?山里没有大路,只有羊肠小道,连一条像样的板车路也难有。
穷则思变。山里人想办法劈山开路,用汗水和艰辛开出一条沙石路。他们出山卖草,可以拉上板车,坐上拖拉机了。
去年的一天,回家时,母亲一脸喜悦地告诉我:“山里面的村子柏油路都修通了!”原来,桃子山村的一位老人看见母亲时高兴地说,老大姐!我们山里的路都修通了,一路到卸甲衖,芦洼,山里陈呢。哪天你去走走,顺便到我家吃饭。
我和三弟开车子带着母亲,特意去山里绕了一圈。母亲看着一个个村庄说,乖乖!变化是大,过去我们想来一趟山里,翻山越岭,鞋都磨破了。山里一位大妈说,路修通了,现在出行真方便,十多分钟的车子就能出山。要是在过去,去一趟镇上,靠步行翻山越岭,半天也到不了。
是啊,生活日新月异,社会在飞速发展,人们每天在电视里看到,在身边感受到。如今,山外人不用到山里去耙草烧锅,山里人也不再挑松毛草去山外卖了。烧饭用液化气,电饭锅,电炒锅,省事,快,还没有污染。村村通、户户通更是让村民感受到了生活和交通的便捷。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每个村庄展现给人们的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儿时有梦早成真。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惊喜连连;祖国的巨大变化更让我倍感自豪。
一座座高高的桥墩矗立在山洼里,建设工人头戴安全帽,手拿着工具在忙碌。每次去乡下,我都要去看看黄山脚下的明巢高速。去年,明巢高速建设征迁时,村民们没有二话,国家发展我们应该支持,谁也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
遇山开道,遇水架桥。明巢高速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向前推进。有的路段箱梁已架设完成,长龙的雏形已现。要不了多久,家乡又会迎来一条通途大道。
它连接世界,通向未来!
新闻推荐
徽菜是徽州非遗之一,若有更多徽文化元素加持,更兼现代数字技术融入,文创力量即在徽菜中迸发。该酒店用心用情,让优质徽州...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