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毕黄廷洪先生的大作后,才知道这本书的命名是多么贴切和恰如其分。是的,窗外的风景太精彩了。这里既有用抒情蕴藉的笔墨,描写山川的壮丽,田园的秀色,小城的风土;也有用质朴无华而细腻的笔调,回眸岁月的风霜,忆念往昔那些心旌摇荡的时刻;更有用白描的手法再现当年的景物,让心灵和情感的叩击,更加打动人心。诗情与哲理的交融,现实和理想的撞击,古城的历史遗踪,暮色下的夕阳箫鼓,令人沉思的漫漫古道,清奇秀丽的山光水色,构成一幅幅绚烂多彩的画卷,令人目不暇接。生活或意像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都成为作家心灵中的咏叹和吟唱。
《窗外的风景》是一部经得起阅读的好书,大都是诗性化的美文。
散文历来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通常是指抒情散文,而广义的就多了。什么游记随笔,通讯特写,回忆杂谈等,都在此列。《窗外的风景》正是由这两类散文组成。书的开篇和压卷之作是写父母的。没有渲染,没有调色,只有平静的叙述,但两个老人的慈眉善目、音容笑貌,以及他们吃苦、勤劳、善良的一生,尽在笔墨间。《深山里的小站》写得那么款款深情,作品用拟人化手法,揭示了一个重大主题:高铁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但即将远去的小站,似乎使人永难忘怀。因为她曾带给我们无数的欢欣、快乐和温暖。小站的身影,将永驻在我们记忆里。这就是作家想要表现的:远去的背影所蕴含的浓浓温情。《山里的记忆》更像短小说。写的简约、深婉、动情。看后我们不会忘记那三个农家少女。她们虽然有点青涩,有点懵懂,但都纯洁,真诚,善良,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在文章的未尾,作家不无悲悯地写道:“两年以后,我要离开山里了。这里是我第二故乡。我曾带着失意来到这里;如今要离开了,带走了山里人美好的感情,却把一个赤子对于故乡深深的依恋留在了山里,永远,永远。"是什么让作家如此感怀?是因为故事的本身太打动人了,请看作品吧!
借景抒怀,托物咏志,是散文写作中常见的手法。《窗外的风景》也不例外。《读黄山》用富于色彩的笔触,把动人心魄的黄山比喻为壮阔的五彩画卷和充满哲思的人生教科书,给人以启迪。同样是古城、小镇,但凤凰和乌镇则各有风韵和特色。作家从历史的深处聆听,又以独特的视角把握当下,使作品流淌着浓浓的人文情思和人生感悟。
散文通常是作家人生的窗口和观察点。只要读完《窗外的风景》,你会发现,作家的大部分人生,都呈现在你的面前。他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他家庭是富贵还是贫寒,以及他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毫无保留地让你审视。小说可以把作家隐藏得很深,但散文不行。好的散文,一定会透露出作家的风骨与识见,以及人生的积累和轨迹。只有融入人生经历的作品,才会有真情实感,才会有血有肉,才会产生荡气回肠的艺术力量。
这本书还有一个长处,就是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细节描写。《深山里的小站》用那么多笔墨,写小站的人情味,非常吸引人。只有到了未尾处看到这样的文字:“而不远处,红色的特快列车和白色的子弹头穿梭不息,成了深山里流动的风景。"才明白了作家的创作意图,旨在揭示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让人感慨不已!《父亲的甘蔗》前面都是叙事风,也是未尾处作家深情地写道,甘蔗梢子是苦的,秆子是甜的,种甘蔗的父亲一生也像甘蔗,只是他把甜的那一截给了我们儿女,留给自己的却是苦的一截。看到此处时有谁会不感动呢?文章和人物一下子鲜活起来。《山里的记忆》中有一位姑娘叫珍珠,她冒着生命危险,用嘴为主人公吸蛇毒,当我们最后知道珍珠姑娘竟是聋哑人时是多么震撼呀!这种“篇未点题,曲终奏雅"的文学结构方法,不仅使作品跌宕多姿,也让作品的内涵,得到充分的释放。同样,《读黄山》虽然大部分是写景,但也写了人,这就是清洁工、挑夫和那位拄拐仗登上顶峰的人。只是这些人的出现更增添了作品的审美意蕴和认识价值。
《窗外的风景》中还有许多感人的篇章,就不一一说了。
黄廷洪先生最近作品多多,但主要是戏剧方面的。现在又多了一部散文集,可喜可贺!愿他有更大更新的拓展!
新闻推荐
400多年古桥墩被水冲毁 屯溪区文旅体局已组织专家勘察,待汛期过后组织抢修
日,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篁墩村明代古延寿桥北侧桥墩被大水冲毁,几成危桥。当地政府基于安全考虑,已将该桥封闭,村民出行需要绕...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