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西敏
仲冬寒意浓,黄山人心暖:贫困残疾人康复民生工程实现“应补尽补”;101个老旧小区改造,人居环境提升;700余场文化惠民演出点亮乡村“夜生活”;2000多个公益性岗位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托底;农村污水PPP项目助力打造美丽乡村美好家园……
近年来,黄山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民。
高质量发展为民生“加码”
冬日,在屯溪区柏树小学运动场项目施工现场,工人正在处理屋面分隔缝。“明年我们就有新操场开运动会啦。”对柏树小学的孩子来说,2020年最值得期待的事之一,就是有一个全新的运动场。据介绍,建成后的运动场占地4900平方米,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标准跑道等一应俱全,建成后将彻底解决柏树小学、长干小学运动场所不足问题。目前,该项目正在抓紧施工,预计2020年春季开学前可交付使用。
一直以来,黄山市坚持把民生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民。今年1月至10月,全市33项民生工程共完成投资63.6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8.7%,超序时进度45.4个百分点,33项民生工程投资完成率均达到或者超过序时进度,其中14项民生工程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3项民生工程完成参保和筹资任务。
高质量发展为民生“托底”
“一年之内,我只要掏3000块钱就行了,其他的有政府兜底。”因病致贫的徽州区岩寺镇石岗村村民吴月桂说,他如今看病有了保障,治疗更加规范,身体逐渐好转。曾是家庭顶梁柱的他,现在重新振作起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撑起了一个家。
吴月桂一家生活的改观,也是黄山市因病致贫困难群众生活改观的一个缩影。为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黄山市全面落实健康脱贫兜底“351”及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慢性病费用“180”补充医疗保障政策,并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之间无缝衔接、协同保障,构建“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疗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健康脱贫工程,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全面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大病医疗保险覆盖全体农村居民,困难人员救助帮扶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养老保险等更趋完善,2019年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至76%,特困人员按等级差额补助,每人每年最低不少于4800元,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4500元,城乡低保均实行动态管理……
为群众办好身边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就是一份份群众能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温暖。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高质量发展为民生“加速”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变”,承载着这座城市2019年的民生温度。
——住有宜居,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变美了。今年,全市农村生活垃圾PPP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实现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基本达到100%;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开展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重点完成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房前屋后环境整治、道路畅通、河沟渠塘疏浚清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庄绿化亮化等建设任务,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使美丽乡村“长治久美”;
——民有所乐,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变丰富了。2019年,全市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给697个行政村送演出780场,大力推进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免费开放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博物馆,极大丰富了广大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劳有所得,老百姓的就业岗位变多了。大力实施“春风行动”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开发公益性岗位,强化就业服务对接,开展技能培训……同时,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不断拓宽创业平台,落实创业措施,使得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尝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甜头。
……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黄山,这座皖南山区的美丽小城,正在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民生篇章”,在努力打造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的现代化新黄山进程中实现着美丽蜕变。
记者手记:悠悠万事,民生为本。为民生“加码”、为民生“托底”、为民生“加速”,归根到底是为民心更暖,让人民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有品质、更加高质量。
近年来,黄山市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用小实事累积成大民生,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民生答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黄山正阔步前行。
新闻推荐
今年,黄山区干群上下一心,全力投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用付出和汗水汇聚成绚烂的文明之花。生活环境更舒适。今年,黄山...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