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岛记者刘礼智图/半岛记者贾馨儒(摄影展作品除外)
12月15日,世界遗产影像学专家,学者型摄影家梅生的《天地间·人世间——梅生摄影艺术作品展》在朗艺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集结了梅生20年来的经典摄影作品40余幅,是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哲学思考和影像表现。作为一位摄影大家,梅生告诫摄影新人,不要执迷于那些摄影器材和技巧,因为摄影本质是表达人类思想。
曾钟情于拍摄自然风光
梅生是世界遗产影像学专家,学者型摄影家,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梅生最初被人们熟知是由于风光摄影、商业摄影,后来转而进行了文化专题的拍摄。梅生说,那时候对于大自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特别钟情于拍摄自然风光,但对于美的追求仅仅是形式上的,不是内涵的挖掘和精神的升华。无法突破自我,不能进入摄影更深刻的层面,“去了几十次黄山,总是日出日落、阴晴雨雪,没有灵魂的触动。”于是,梅生决定暂时把摄影放下,“不是抵制,而是怕在当时的摄影环境中受到‘惯性影响’失去独立的判断能力。那段时间我很少再拍照片,但我看照片,看国外摄影大师的作品。而且是看原版作品,这是一种原生态的体验。另外,利用出国机会,我还会到某些摄影家拍摄照片的地方实地感受一下,虽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当你身处那样一个环境中,仍然会有很多与看照片不同的感受,真正领悟到那些照片的分量。这样的学习,让我不再满足照片如何拍摄,而是理解摄影家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创立世界遗产影像学
近年来梅生尤为注重“世界遗产影像学”体系的创立与整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以摄影的方式对于世界遗产进行了大量的拍摄与研究。梅生说,专题摄影在国内外都已经成为摄影表达的成熟形式,而学科的建立,使得影像的力量更加强大,“即使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一定的学理基础,这个事情也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
梅生还提出了世界遗产影像学的学理基础——建立一个概念,完成一个体系,寻找一种方法。“建立一个概念,世界遗产影像学是什么概念?完成一个体系,用什么样的体系去表现世界遗产影像学和世界遗产?寻找一种方法,摄影用照相机这样一种光学仪器,记录表达人的认知和思想,最后完成的结果是影像,那么什么样的影像是完成世界遗产影像学的最终结果?”对于这里所说的“最终结果”,即呈现出来的世界遗产影像作品,梅生也有自己的标准,“第一,文献性。我们用摄影在讲述世界遗产,其中包括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这个历史要求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文献就是对历史的一个证明;第二,学术性。提出问题、提出论点、找到论据、得出判断和结论,这就是学术性;第三,艺术性。摄影语言的运用,如光线影响、色彩构成、影调变化,构图安排以及摄影器材对于上述元素的表达能力,主观与客观,意象与真相之间的关系协调,描述出世界遗产影像学的整体状态,这便是艺术性。”
行走在路上的文化学者
梅生不仅仅是个摄影师,他也是背着相机行走在路上的文化学者,“一半在书房,一半在路上,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书房是思想的卧床,路上是生命的天堂。在摄影的生命历程中,呈现天地万物的自在,传达人类心智的清明,印证思想精神的美丽。”
梅生摄影足迹遍及中国所有省份及世界七大洲五十余个国家,北极南极都去过,比如这次展览中的《寒穹》就是在南极拍的,“我看到这个景致的第一反应是这只鸟怎么那么奇怪?圆脸、勾着嘴,在辽阔博远的冰天雪地中兀然独立,这种鸟叫作贼鸥。我在第一时间想到了明末画家的一幅画——《寒鸦叫雪》,一只孤零零的乌鸦,站在一根枯枝上,大雪漫天,仰头长啼。中国人对大自然客观物象的主观感受跟西方人有很大不同,中国人注重的是自然物象对于人的心理暗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寒穹’暗示着个体在人群当中的一种孤傲,天地之间没有知音,只我一个人傲立苍穹,大音希声。”
摄影本质是表达人类思想
著名摄影理论家陈小波曾经评论梅生是影像诗人,从小学习绘画使得梅生的摄影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在影像中表现为深沉浓郁的文人气息。近十几年梅生拍摄的作品里渗透了更多的学理成分,是一种从情感到精神的升华。
梅生认为,说到底摄影的本质是要表达人类的思想、精神。营养过度有时对正常健康反而是一种损害,屈就于技巧和高科技的器材性能之中,就无法应对摄影生命的考验,“一定不能为外在表现所困惑,钻牛角尖——就物质说物质,就技术说技术,就器材说器材,而迷失了对摄影本质的追求。大多数的摄影技巧和器材只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就可以得到,创造性灵感却有钱无觅处。技术和器材在飞速发展,有了思想的驾驭,摄影才能遨游长空。当思想平庸时,相机也无奈。”
新闻推荐
12月12日,黄山市屯溪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来到屯溪区昱中街道杨梅山社区开展创建文明城市视察活动。委员们在听取了社区...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