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闻 歙县新闻 休宁新闻 黟县新闻 祁门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黄山新闻 > 正文

独步千载众星孤月——王中旭解读《千里江山图》

来源:黄山晨刊 2018-10-31 06:26   https://www.yybnet.net/

王中旭解读《千里江山图》现场10月27日,故宫讲坛走进徽州第四讲“独步千载 众星孤月”——《千里江山图》解读讲座在黄山市图书馆举行,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王中旭从画的作者及价值、画的内容、画的鉴藏三个方面,对该历史名画做了详细解读,本刊记者对其讲座进行了实录及整理,在此以飨读者。

◆ 作者及价值

《千里江山图》是一幅绢本长卷,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这幅长卷平时都是卷起来的,最上面的部分有两段题跋,一个是蔡京的,一个是元代高僧溥光的。我们了解一幅画,首先第一个问题是,这幅画是谁画的?它的价值怎么样?而我们现在对于这幅画的了解全赖这两段题跋。

我们看文人画画,一般都喜欢在画上写名字、盖印章,还要题诗。但是在中国早期的绘画尤其是宫廷画中,宫匠绘画的体系中间,他们是很谦逊的,如果题名字也是题得很小,隐藏到画中间,不破坏这幅画的美感。《千里江山图》是宫廷画作,我们没有发现画家题跋,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这是一个皇帝让他画的,所以他自己也不能随意题。

“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喻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这是蔡京的题跋。政和三年是宋徽宗时的年号,这幅画是他赐给蔡京的,赐画的时候,希孟只有十八岁。我们后来说希孟十八岁画了这幅画其实是一种误解,赐画的时候他十八岁。宋徽宗是一个亡国的皇帝,后来被俘虏了,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喜爱艺术的皇帝,他的艺术水准在所有的皇帝中间是最高的。他因为对当时的宫廷画家们不是很满意,所以开办了画校,找年轻人进来培养。希孟曾经在这个学校里学习,叫生徒,但是后来他没有进入最理想的翰林书画院,而是被皇帝安排在禁中文书库,这是个闲职。受到挫折的希孟还是想去书画院,所以他还不断地向皇帝敬献他的画作。“未甚工”,是皇帝对他的评价,意思是画得还不够。但是,“上知其性可教”,我并没有彻底的否定你,知道你是有潜力的。“遂诲喻之”,皇帝就亲自教他,“亲授其法,不逾半岁,”教了不到半年,“乃以此图进”,希孟就把这幅图敬献了。

这些信息是丰富的。皇帝亲自指导他画了这幅画才认可他。希孟自己画了很多,没有经过“领导”批准或同意的,都是“未甚工”。而这幅是由皇帝亲自指导他,所以《千里江山图》,其实不仅是希孟的作品,它其实也是徽宗授意的一个作品,这点认识很重要。因为徽宗是皇帝,他的眼界和他能够调动的资源都是没人能比的。一个年轻人能够完成一幅巅峰的画作,这与徽宗是有关系的,实际上这对希孟的帮助很大。

“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蔡京是北宋的书法四大家之一,他与徽宗其实是艺术上的知己。我们想,如果你手里有一幅《千里江山图》,你打死也不会送给别人是吧?但徽宗为什么就把他送出去了?这就要我们回到当时的情境下。

我们现在看《千里江山图》,当然是稀世珍宝,但是在宋徽宗看来,这只不过是我培养的一个学生画的,虽然说画得还不错,但是他还可以再画。他赐的画不是前朝的画作,而是我当朝的画家画的画,就像现在,我们一个画家会把自己的画作送人一样,很正常。然后,他赐的也不是普通人,是蔡京。蔡京是当时徽宗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皇帝指望通过蔡京的改革变化,把国家带向繁荣昌盛,虽然最后事与愿违。皇帝对蔡京,是又重用又怀疑的关系。不满意的时候,蔡京就被贬了,但是蔡京也很聪明,每次被贬之后还能再上来,皇帝还是要依靠他。这幅画就是在蔡京被贬之后皇帝又想再次任用他的时候送的。“天下士在作之而已”,意思是要蔡京成为天下士人的榜样,要有品德、道德,要坚持作之,要坚持做事、改革,把这个国家带向繁荣,其实这话跟这个画的寓意是很切合的。

希孟为什么姓王?现在的历史文献中知道他姓王的是清初的一个文献。当时记载,一个叫王清之的人说:“是时有王希孟者,日夕奉侍道君左右,道君指示以笔墨畦径,希孟之画遂超越矩度,而秀出天表。曾作青绿山水一卷,脱尽工人俗习。蔡元长长跋备载其知遇之隆。今在真定相国所。”这里忽然就出现了王希孟,这画那时也不叫《千里江山图》,而是青绿山水一卷。

当时还有一个文人宋荦写了一首诗,《西陂类稿·论画绝句》:“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希孟天姿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作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其遗迹只此耳。”

后来传说王希孟英年早逝。有好几个说法,有的说是画画累死的;有的说是被《千里江山图》中石青石绿的颜料毒死的;还有人说,后来希孟又画了一个图,皇帝不高兴,赐死的。但是最早说他死了,是宋荦说的,“未几死,年二十余”,他为什么要这么推测呢?我们说,《千里江山图》画得很好,但是这个人为什么后面没有其他的画留下来呢?并且画史中间,没有王希孟的名字,所以宋荦推测他很早就死了。

那么清初的人怎么知道希孟姓王呢?我们推测,画上面原来有个题签,题签上面写了“王希孟”三个字。我们的画在每次装裱的时候,有些信息就会消失,因为时间太长了,又没有办法重新再裱上去,我们觉得这个题款是消失了。当时清初这些人应该是能看到这些题款,当然我们已经无法证明这个事了,但因在清代的时候,大家都叫他王希孟,所以我们也叫他王希孟。希孟姓王也好,不姓王也好,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希孟是存在的。做历史研究就用历史研究的态度,我们要知道王希孟是怎么来的。

这幅有什么价值?我们今天说的不如古人说的,古人说得很好。“予自志学之岁,获睹此卷,迄今已仅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这是溥光的跋。溥光是一个和尚,他为什么能把这幅画看上百遍,我们猜测这幅画当时应该在他手里或者他师傅手里。看了这幅画,他有一个心得体会。用心和眼睛看画,每次都看不全,看不完,每一次看他都有新的收获。千年以来就这么一幅,“众星孤月”,天上有很多星星,但是只有一个月亮。《千里江山图》,就是满天星星里的那一轮月亮,所以地位、价值是很高的。

那么我们现在如何看待这幅画的价值?我们把它放在青绿山水画发展的历史上来看,一幅画重不重要就是看它在历史当中能留下什么?这才是画作的价值关键。

我们要有一个认识,水墨山水是一步步发展的。以西魏的《五百强盗成佛图》为例,一开始的时候不太会画,山就是一个山角的形状,像一把梳子;再到盛唐的《经变壁画》,可以看到,山已经很大了,人可以在山中间活动。

为什么说早期青绿山水,画的时候是石绿色呢?可以想象一下,晴天时候,我们看到的远山是什么颜色?是绿色,因为有树。所以早期青绿山水产生的时候,跟我们的视觉原理是符合的。在这个画中,它的前景就是以石绿为主。还有少量的石青,表现的是远山。为什么远山用石青来表现?因为我们看远山的时候,由于阳光突射,颜色会变暗,就叫远山如黛,所以早期的青绿山水是以石绿色为主,石青色为辅。

在古代画青绿山水的,一般都是王公贵族,因为体现高贵的趣味。唐代兴起以后有段时间消失了,到了北宋中后期,水墨山水和文人画慢慢起来了。我们办展览的时候,还借了上海博物馆的藏品——北宋王诜的《烟江叠嶂图卷》,这里面他用的不是石青石绿了,用的是植物颜料,能够与水墨融合的。因为青绿山水有个发展趋势,到了北宋后期,他们既想复兴唐代出现的青绿山水,还要融入文人的趣味和水墨的趣味。而《千里江山图》,就是这个时候出世的。《千里江山图》中墨笔勾皴的类型和方式是十分丰富和多样化的,体现了融合董源、李成、王诜等多家水墨皴染的特点。大胆地设想,如果《千里江山图》去掉颜色,会是一幅与北宋王诜《渔村小雪图》风格相似的雪景水墨山水;如果将《渔村小雪图》表示披雪的留白和白粉部分涂石青石绿色,亦能变成一幅与《千里江山图》风格近似的青绿山水。

为什么这么有地位?我们认为有两点,因为青绿山水之前没落了,他想把青绿山水捡起来;第二,青绿山水不一样了,有文人画有水墨趣味,所以他又要融入这些特点,这两点决定他的地位是很高的。

《千里江山图》的颜料很厚,厚到什么程度呢?你们在画中可以看到,先是敷上赭石色,再敷上石绿色,再敷上石青色。做展览时,我们要把画作拿去做影像,当时不小心误操作,把灯关了,只有一个昏暗的灯光,然后就发现很神奇的现象,原来这个颜料是吸光的,它能够发出那种淡淡的荧光,我们很好奇,就把灯全关了,然后什么也看不见了。这就说明,当时的石青石绿颜料经历了九百多年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还这么显意,就是因为石青石绿是从优质的矿物质中提取而来。后来乾隆仿画的时候,用的颜料就差远了。我们可以看到,与唐代相比,《千里江山图》多了一些水墨,他把水墨和青绿画法融合起来,拓展了青绿山水表现的纹理和水墨趣味,所以我们讲任何一个发展都是在继承上,也有创新,才能够突破。

《千里江山图》所体现的青绿设色的特点和笔墨风格,与蔡京跋中称其为徽宗时期的宫廷绘画是完全契合的,因此蔡京跋中的内容是完全可信的。

徽宗重视培养擅长青绿山水的学生和宫廷画家,以及希孟能创作出具有古意的青绿山水长卷,是徽宗朝绘画重视古意的具体例证。从《千里江山图》来看,徽宗宫廷青绿的重要贡献是将唐人青绿山水的传统与水墨皴染、士人趣味融合起来,崇古而不拘泥于古,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青绿颜色的表现能力,促使宫廷青绿山水在徽宗时期达到巅峰。

◆ 画的内容

他画的是什么?从名称来看,他画的不就是千里江山吗?

“千里江山图”的名称从何而来?

顾复《平生壮观》(康熙三十一年1692序)称“青绿山水长卷”;

宋荦《西陂类稿》(康熙五十年1711序)称“设色山水一卷”;

乾隆内府《石渠宝笈》初编(乾隆十年,1745)称“千里江山图”。

乾隆时候才称此画为《千里江山图》,那么他是随便取的,还是有依据的呢?我们可以进一步追溯。

这是故宫藏的另一幅《江山秋色图》,原来就叫《江山图》,他也是用青绿画的一望无垠的千里江山的场景,这个画后面有个题跋,是朱元璋让他的太子朱标写的,意思是说:他看到一幅画,是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他看了这幅画之后,说这幅画就叫江山图。江山图的概念在宋元时代就是存在的,在北宋的时候,有本书叫《宣和画谱》里面就有《千里江山图》的名称。乾隆见多识广,他知道这个画在没有名字的情况下,表现的就是千里江山,所以就起名叫《千里江山图》,我们现在叫也是很适合的。

有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12米的长卷,我们不能在这上面全部堆山头,而是像音乐一样,应该有一个节奏和韵律。根据山势之间是否有江水相隔,我们把图大致分为六段。

第一段就是序曲。刚开始的时候,有一座山稍微高一点,再慢慢下来到绢1/2的位置,并不是一开始就低,而是迂回往上,这个安排很重要,这是一种艺术的方式。其实在画中我们并不能看到这么大,是通过现在的技术影像,我们能够深入画中去,可以很细致地观赏。

解读以前的山水画,我们不要自己去阐述它,要从古代的文献当中去解读,要有理论依据。《林泉高致》是北宋时期山水画的一本书。《林泉高致》称:“山有高有下。……下者血脉在上,其颠半落,项领相攀,根基庞大,堆阜臃肿,直下深插,莫测其浅深,此浅山也。”

意思是:山有高有低,矮一点的山,血脉在上,山顶若隐若现,山的颈部相互攀缘,根基庞大,土堆隆起,往下深插,没有办法测量它的深浅,这就是浅山。

山和山之间怎么处理?我们现在无所谓,但在古代不行,它的山与山之间有桥,人在里面可以走。第二部分就像音乐节奏一样渐起,山也高了一点点。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很长,他画了一个很长的桥,这座桥很重要,它连接了两座山之间的部分。到了第三段在作山峰,就渐渐地越来越高了,这就是发展。

《林泉高致》称:“山有高有下。高者血脉在下,其肩股开张,基脚壮厚,峦岫冈势,培拥相勾连,映带不绝,此高山也。故如是高山谓之不孤,谓之不什。”意思是:山有高有低,高山的血脉在下,其形状犹如人的四肢伸展开,山的根基壮实厚重,峰峦山冈相互追随簇拥,彼此勾连,萦绕不断,这就是高山。所以像这样的高山,叫作不孤立,不颠仆。它不是一座孤立的高山,而是与旁边其他的山配合,有一定的秩序,有山势出来,这样就不杂,其实它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在。

第四段就是高潮。《林泉高致》曰:“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蹇背却之势也。”大山威严耸立,是一众山川的盟主,由它而向四周依次分布山丘、林木与峡谷,大山则作为远近大小的宗主。它的气象犹如天子,其他的山就像诸侯臣子一样要迎合着它而不能背对着它。这些山其实是有一整个的社会和政治逻辑在里面的。

高潮之后,是回落,山势慢慢下来;最后到尾声,也不是一下什么都没了,而是有一点上扬,最后一个部分山又起了,刚好与开头互相呼应。中国画讲究气,这一前一后就把整个画面勾连起来。所以《千里江山图》到目前为止,虽然每一次装裱会有些许的切割,但是连起来都还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如果只是因为这些山峰画得很有秩序、很好的话,《千里江山图》还不至于有这么高的地位。它不仅仅表现的是千里江山的场景,更重要的是它营造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意象。

《林泉高致》说: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

所谓可行者,指山脚有道路相连,山腰及山顶胜概处有道路可达,隔水处有桥梁、渡船相通,即所谓“山之人物,以标道路”“水之津梁桥渡,以足人事”。因为画面中间是相连的,山腰和山脚都有路相通,有水的地方有桥梁有渡船。我们看这个局部,山上竹林间有一条路往里面去,他在路上画了一个人,有了这样一个人,这条路就变成了一条能走的、活的路。再看这部分山,山后面有房子有村落,像是与世隔绝了,那么人怎么走出来呢?在这边,他画了一个人五只驴子组成的商队,这些细节的表现让这个村庄在里面就不是孤独的,而是一个可以通行的地方。

这幅图上,画家表现了很多这样的细节:在山和山之间无法连接的地方怎么办呢?画桥。这里画了一个跨空长桥,这座桥其实很有意思。桥上面建了四个向外突出的叫龟头屋这样一个亭子,当时的文献当中记载,吴中(今苏州)吴江利往桥系北宋庆历八年(1048)县尉王廷坚所建,“东西千余丈,用木万计,萦以修栏,甃(音“籀”)以净甓(音“毕”),前临具区,横截松陵,湖光海汇,荡漾一色,乃三吴之绝景”,桥中有垂虹亭,苏舜钦曾赞曰:“长桥跨空古未有,大亭压浪势亦豪。”

古代要建成这么大的跨空大桥,只有宋代可以达到这样的技术。不是说图上的这座桥就是利往桥,而是说表现这种意象。这座桥不仅仅是人行走的地方,亭子更可以表现这里是风景绝美的地方。

那么在偏远的地方怎么办?大的地方有大桥,间隙小的地方就有小的桥。这座桥就是用木架子搭建成了一个波浪形的桥,桥上可以行人,桥下有船渡过。有些地方太长了没办法建桥的话,就用船。这里是一个港口,各种类型的船,有棚子的是游船,船上有人坐着聊天,有的在船头看风景,所有的人都是很悠闲的姿态。《清明上河图》上的船造型是一样的,但是那上面堆满了货物,很多人很忙碌,显得很拥挤很杂乱,它表现的是很闹杂的情形;但是《千里江山图》就不能这样表现,因为它整幅画面是一种很优雅的气质。

什么叫可望?所谓可望,应是在山中路上视线能有所深入,所见高远、平远、深远之景致,当然也应包括游客在游船上所见之景,观者应将自己想象为山中的游历者而非置身于画外。我举几个例子,你看这个局部,这里是鸥鹭,大概有70多只。在画的中间其实是很小的,我们是借助手段放大了才能看得到。再看远山,它在上面表现了人字形的大雁,这些细节很生动,整个山水其实是一种诗意的表现。

什么叫可游?是指在山水间有美景吸引娴雅的士人前来游历欣赏。《千里江山图》中表现的不是劳动人民,而是闲雅的士人游历的情景。北宋时期,寺院很重要,是一个很繁华的地方,是当时的文化生活中很重要的情境,所以图中也多处表现了寺院。

通常来说,王希孟在画这个的时候根本不用管这些,但是他为什么要费尽心力在这中间表现这么细微的东西呢?因为他要表现。人的一生没有几次机会,对王希孟来说也许就这么一次机会。他需要在这幅画中间,把他所有的才情和精力都展现出来,不管你能不能看得见,但是我要投入我的全部。

陈丹青有一个节目讲《千里江山图》,里面有一句话讲得很好:一个年纪大的画家,在画画的时候喜欢化繁为简,把很多复杂的东西做简单;但是一个年轻人在上进的时候要化简为繁,要把你全部的才情技巧反映到这幅画上。所以这个是跟年纪是有关系的,也决定了这幅画必须要是一个很年轻的人才能画的,这也提醒我们年轻人,在画画或者做事的时候,要把所有的才情和精力尽可能地发挥。希孟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其实有时候就是上帝才能看见的地方,下了功夫。

在最高的山峰旁边也有一个建筑群。一开始我们以为是宫殿,但是后来想到宫殿不应该在这么偏僻的地方,所以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寺观。山中间有四叠瀑布,叫溅瀑。表现瀑布的时候,是画了山上建了屋子,有两人坐着在那聊天,一个僮仆在旁边,一幅很悠闲的场景。如何上去呢?他在旁边画了一条路,这些细节都表现了出来。

可居,是指古人在建房屋时选址在山水之间,特别是那些隐逸的有文人趣味的人。画中这个位置就绝佳,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屋外要有竹子,还用栅栏把它围起来,表明这是一个人的居所;后面是一个草庐一样的东西,我们推断这个跟他的信仰有关系。草庐多与隐居或修道有关,南宋郭彖(音tuàn)《睽车志》记载,襄阳刘知常出外游历遇真人授金丹之决,回家后因有老母不能出家,“乃于所居之傍辟草庐以居”,时人称其为“草庵居士”,《千里江山图》中在正室后结庐的做法与刘知常在居所旁“辟草庐以居”相似。

《千里江山图》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意象,更重要的是,它是在宋徽宗的指导下画的,画有很强的宫廷审美趣味,也体现了太平江山的理念。尽管之后没多久,北宋就国破山河被金人践踏,但徽宗当时是没有意识到的,他会觉得他的国家是处在一个太平繁盛的阶段。

第一,山石、林木之分布分别体现了君臣、君子小人秩序。

《林泉高致》:“山水先理会大山,名曰主峰。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大者小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如君臣上下也。”“林石先理会一大松,名为宗老。宗老已定,方作以杂窠小卉,女萝碎石。以其一山表之于此,故曰宗老,如君子小人也。”

意思是说,画山水先处理大山,名为主峰,主峰确定以后才依次画近的、远的、小的、大的,全境以大山为主,所以叫主峰。这与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同理。画林石先处理一株大松树,名为宗老,确定以后才依次画杂窠、小花、松萝、碎石,因为大松是全山的表率,所以叫宗老,这与君子小人之间的关系同理。

第二,图中山势险要连绵不绝,但是没有表现关隘城防,而是强调了士人的闲雅和民众的安居乐业。《山水纯全集》:“凡画人物不可粗俗,贵纯雅而幽闲。其隐居傲逸之士,当与村居耕叟渔父辈体貌不同。窃观古之山水中人物,殊为闲雅,无有粗恶者。近之所作,往往粗俗,殊乏古人之态。”

第三,碧波万里之清水既是季节的表现,也是太平的象征。《千里江山图》中水纹以纯度较高的石绿染,着重突出了水清的形态。徽宗自称道君皇帝,非常注重祥瑞,“水清”在《宋史·徽宗本纪》里反复出现,如政和六年“冀州三山黄河水清”,七年“三山河水清”等,虽然主要是以黄山水清为祥瑞,但是也可以看出水清是与太平息息相关的。

山和水的关系是怎样的?《林泉高致》称“山以水为血脉”“水以山为面”“故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水不能静止不动,不能是死水;应该有微风吹过,但又没有大风大浪,所以江面表现是微风过后像鱼鳞般的波纹。

◆ 画的鉴藏

这幅画画好了之后怎么着了呢?

先是徽宗赐给蔡京了;后来蔡京倒了,他的画作有可能是到了金人那边,也有可能是抄家的时候流落到了民间;后来到了清代梁清标手里;再就是到了乾隆手里,图上乾隆的题跋是他76岁的时候题的。

乾隆收藏了这幅画之后,喜欢在这上面盖印章,盖了很多。“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宝笈”“石渠继鉴”“御书房鉴藏宝”“古稀天子之宝”“尤日孜孜”“太上皇帝之宝”“八征耄念之宝”。

虽然乾隆在这上面盖了很多印,有些人说他破坏了这幅画,但是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这件事,其实我们的很多画作,包括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收藏的,主要都是经由乾隆的手保存下来的,他用国家的力量,把这些东西归拢收了起来,所以他也做了很多贡献。

乾隆时期,他除了在画上面盖印题诗之外,还找宫廷画家仿这幅画。我们在做展览的时候,在库房就发现了两件乾隆时期宫廷画家仿制的话。其中一幅是王炳画的,他的这个与原来的尺寸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与原料相比,它的颜色差了很多,另一件颜色就差得更多。

故宫的真迹撤展后,柜子里继续展出的是王炳仿的这幅《千里江山图》。为什么?因为他也姓王。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和巧合,记载王炳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年轻刚刚学成的时候。乾隆相信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其十七八岁所作,所以他也找了一个年轻的画家来画。画完没几年,王炳也因病去世了。

之后还有一位方琮画过《千里江山图》,这幅其实要比王炳仿的要好一点,画面更接近一点,但是跟原作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不管是王炳还是方琮,都是年轻的画家,因为乾隆坚信《千里江山图》是一个年轻的王希孟画的,并且只有年轻的画家才能在这中间表现才情精力,才能完成这么一幅画作。

清末时,溥仪利用弟弟溥杰的小书包,将清宫中收藏的财宝少量多次地转移出去,先是在天津后到了东北一个叫小白楼的地方。抗日战争结束以后,溥仪被俘,这些东西都来不及带走,小白楼就被哄抢了,很多财宝流落民间。北京和天津的古董商听说了这个消息后专门派人去收这批东北货,最后该画被古董商靳伯声收藏。建国后,社会展现一派新的气象,加上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高涨,他将这幅画献给了国家,最终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记者 汪 嫒/整理)

新闻推荐

黄山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列入国家级基地建设名单

□记者李晓洁晨刊讯10月29日,记者从黄山市环保局了解到,经国家发改委批复,黄山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被列入国家级资源...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独步千载众星孤月——王中旭解读《千里江山图》)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