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吴玉莲
1997年4月29日,60岁的刘德胜和妻子在上海参观陈毅广场,儿子刘伟荣为他们拍下这样一张照片。此照似与黄山无关,但图中主角见证了黄山的发展。
1958年,刘德胜响应号召,从上海浦西的老家来到屯溪机床厂支援地方建设,一来便结缘一生。屯溪机床厂成立于1955年,在当时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冷热加工手段齐全,工艺先进,产品销往全国,还远销欧美、东南亚和中东等国际市场,最鼎盛时有员工320多人,是原机械部定点生产机床的骨干企业之一,属省级先进企业。后来,企业效益逐年下降,最终破产。
刘德胜说,来到黄山是因距上海不远。当他下车到屯溪时被眼前景象惊呆,所谓的市区只有一条老街,周边都是农田。老街上的老店铺都是一些修鞋、做衣服、卖日常生活用品的,跟上海比相差甚远。但既来之则安之,他很快就在工厂稳定下来,从事技术工作,学得快、懂得多,在工厂非常受尊重。经申请,刘德胜妻子也来到屯溪,成了机床厂卫生室护理员。因环境简陋,夫妻俩将出生40天的女儿交给家里老人照顾。1965年,大儿子出生,随后又接连生下二儿子、三儿子。一个月只有50多元工资的他们要寄去20元给女儿作生活费,并节衣缩食将身边三个儿子抚养成人。
1989年,在屯溪一中读高中的小儿子刘伟荣考上北京大学。如此令人激动的成绩原本可以公开,但他们保持一贯的低调,并未对外宣扬。厂长和书记得知喜讯后送来礼金祝贺,被他们婉拒。“我们想当时大家的生活都困难,不能让他们掏腰包,自家的困难可以自己克服一下。”刘德胜说,儿子当年上北大的学费是1000多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数目。夫妻俩一个月的工资不足200元,于是找亲戚朋友借。儿子大学毕业后到深圳工作,刘德胜1997年退休,在儿子陪同下回上海老家,在陈毅广场的雕塑前拍了合影。
原来的机床厂宿舍征迁后,他们如今搬到刘伟荣为他们买的高层电梯房养老,生活起居由在本地从事建材行业的大儿子照料,其他儿女都各奔东西。逢年过节,子孙们都会回到黄山陪他们。每年,儿子、媳妇还有孙子、孙媳妇都会带两位老人出去旅游几趟。
“在黄山待了一辈子,老了更不想走了。”刘德胜说,这些年,黄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更大了,房子更高了,车子更多了,名气更大了,将自己的芳华奉献给黄山是此生幸事。
新闻推荐
□宁琳晨刊讯近年来,屯溪区新潭镇积极探索计生家庭发展新路子,以“三个创新”促“新家庭计划”实施,有效解决了“家...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