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许晟/文 周君/摄
7月11日上午,黄山风景区玉屏楼临时垃圾收集点,一排排垃圾桶矗立在内场里。每天早晨,在游客开始上山之前,这里的生活垃圾都要经严格封装,“坐”索道下山,直接送上在山下等着的压缩垃圾车,再送往市生活垃圾处置中心。“我们测算过,核心景区平均每天大约产生生活垃圾12吨,仅玉屏楼这个点平均每天大约有3到4吨。”景区开发管理公司经理凌长江说。
据了解,采用“人工+索道+车辆”的运输模式,化解了核心景区生活垃圾“山上难处理、下山运输难”的难题,实现“山上垃圾,山外处置”。但是,途中运输难免出现“跑冒滴漏”,污染景区环境,“与游客占道”的问题也时有发生。此外,景区生活垃圾体量大,途中运输工作量大、任务重,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凌长江说,景区生活垃圾处理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实现减重、减容、减污。
“景区的生活垃圾里,厨余垃圾能占到一半左右。”凌长江说。找准问题,精准发力,作为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景区多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高山厨余垃圾的就地处理方法。今年年初,这种厨余垃圾的就地处理模式正式在景区投入使用。“这是一座专门‘吃\’厨余垃圾的生物工厂,之前还没有对媒体记者开放过。”一路上,凌长江边走边说,吊足了一行人的胃口。
来到一处山坳口,沿着步道下行,一片厂房式建筑掩映在山林间。“这就是景区的绿色发展基地。”在前领路的西海环卫所所长何继宏告诉记者。走进基地,一排不锈钢机器跃然眼前,但没有机器的轰鸣声,也闻不到明显刺鼻的异味。空气中飘着一股香味,淡淡的,有点像菜籽油的香味。“这台机器正在运行。”基地负责人打开一台机器的盖板,里面露出炒米黄色的颗粒,在搅拌轴的带动下,上下翻动。
据介绍,景区绿色发展基地集分类分拣、破碎减容、压缩打包和生物处理等功能于一体,利用微生物技术对餐厨垃圾实施减量化降解处理,同时使用专门设备对其它垃圾实施减容化的破碎或压缩预处理,通过“源头控制,过程减量”“干湿分离,分类处置”的技术手段,达到生活垃圾减重、减容、减污的目的,进而达到减负作用,为推进景区生活垃圾下山工作提供强力支撑。“送来的厨余垃圾,在这里经过处理后,大约能降解90%,剩下的10%是残渣,可以当有机肥使用。”凌长江说。分类分拣、降解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先后经过两道污水处理工序,然后进入管网实现达标排放。
凌长江说,景区绿色发展基地项目的推进,既是技术革新,又是管理创新。项目开创了高山餐厨垃圾就地生物处理的处置新模式,开创了“设备采购+售后服务+运行管理”的整体外包运营新方式,在全国尤其对于山岳型旅游景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新闻推荐
下达整改通知书37份立案查处2起黄山市“五毛食品”整治初见成效
□记者李晓洁晨刊讯日前,记者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为加强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今年4月起,黄山市开展校...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