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脑瘫患者,却自强不息创办脑瘫之家,7年来帮助百余名脑瘫患儿走向康复;他,一直与病魔苦苦抗争,却身残志坚,热爱文学,热心公益,成就了生命的奇迹。他,就是汪寻洲,90后的“安徽好人”。
记者采访汪寻洲时,他正在自己创办的“黄山市新安脑瘫之家康复活动中心”(“黄山市脑瘫之家”),和在这里进行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们一同训练,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患儿家长。“这时候是康复的最佳年龄,如果坚持康复训练,孩子就可以自己独立行走,上下楼梯。”汪寻洲说,“有的脑瘫患儿家长怕孩子训练苦,有的家长缺乏信心,但我告诉他们,一定要坚持,要有信心。身体残疾没有关系,不能心灵残缺,残疾人只要有梦想,通过艰苦的努力,同样也能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991年出生的汪寻洲,出生时脐带绕颈两圈导致严重缺氧,不幸成了一名重度混合型脑瘫患者。27年来,汪寻洲一直与死神、病魔抗争,尤其是六岁之前经常持续高烧、抽搐,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凭着坚强的意志活了下来。由于重度残疾,汪寻洲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上学,妈妈徐隽就成了他的老师,通过识字卡片、故事书教会他读书识字。
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凭着超乎常人的毅力,汪寻洲一边康复,一边学习,掌握了电脑操作,自学了文学、逻辑学、哲学、历史、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每天用他那仅能活动的一根左手食指敲击着键盘,在报刊、网络上发表了《神迹》《循环》《岁月》《梦》《千年的对话》等近40余篇诗歌、散文、评论。不仅如此,汪寻洲还坚守网络公益之窗,鼓励启迪那些在工作、生活中不如意的残疾朋友,重拾工作、生活信心,并坚持在腾讯公益不记名捐款了十年。
“由于我自己多年深受疾病的折磨和困扰,因此我比任何人都能体会到脑瘫孩子的痛苦和家长的精神压力。为不让更多的孩子错过最佳康复年龄和时机,为社会做点贡献,所以我当时就萌发了创办脑瘫康复机构的想法。”汪寻洲介绍说。2011年,在父母的支持下,经市残联批准,汪寻洲创办了“黄山市脑瘫之家”,之后又经中残联审核批准,成立“黄山市新安脑瘫之家康复活动中心”,这也是安徽省民生工程脑瘫定点康复机构。中心聘请了康复医师,配备了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针对脑瘫儿童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采用无创伤、无毒副作用的独特的训练手段,并结合汪寻洲自己康复训练和自学的儿童心理学的体会,开创出寓训于乐、寓教于乐的特殊康复模式。
汪寻洲会对每个前来康复的孩子做心理评估,分别进行心理疏导、干预,树立他们康复的信心,激发他们康复的激情。7年来,汪寻洲创办的“脑瘫之家”共接收120多名脑瘫儿童,有40余名重症脑瘫孩子由原来不能坐、爬、站,到在不长的时间内能独立行走,自行上下楼梯。目前,常年有近30名脑瘫患儿在这里康复训练,汪寻洲和他的团队以显著的康复效果、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患儿家长的信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每每看到康复的孩子,汪寻洲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面对经济困难,他也总是坚定地对父母说:“即使卖了房子,也要把康复机构办下去,只要孩子能得到康复,我的付出就值了。”汪寻洲用他病弱残缺之躯和坚韧善良之心,为自己开辟了一片梦想天地,更为脑瘫病患儿童及家庭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汪寻洲的善举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屯溪区委区政府给他提供了260平方米的服务用房。他的事迹被《黄山日报》《安徽日报》《中国文明网》等媒体纷纷报道,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黄山好人”“黄山市道德模范”“最美屯溪人”“最美残疾人”,获得“黄山市五四青年奖章”。其创办的康复机构被省政府残工委评为“残疾人之家”、被市残联评为“十佳爱心助残集体”。·殷元元·
新闻推荐
又到一年挖竹笋的季节。今年,我和妈妈像往年一样,早早地来到山头,挖掉那些不成龄的竹笋。刚刚到山上来的时候,就发现好多竹子都被去年的大雪压倒了,但是根还是连着土地,照样生机勃勃。一眼望去,总觉...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