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之光俯身乡土中国(上) 春节将近,很多读者都即将踏上归乡之途。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整理了一份归途书单,以飨读者。其中对西南联大往事感兴趣的您,了解那个战火中屹立的大学,那个特殊年代一个智慧和热血凝结的晶体。关于乡土中国,借着阅读,我们透视大地与乡亲,更深了解我们的祖辈与来处。
《无问西东》一部以“清华百年校庆”为背景的电影,以四段故事串联起民国清华、西南联大、新中国成立后、现代职场四个时代的剪影,有情怀的追忆、爱情的讴歌,也有人性的拷问,因果的思索。在电影上映后,其中对于西南联大的故事线是全剧最有张力最打动人心的一点。西南联大再次成为一个焦点,吸引人们再次回望历史,探索其中的意味,思考内在的意义。甚至形成一股不小的“西南联大热”。
电影里,王力宏饰演的富家子沈光耀,不远千里奔赴昆明求学。这所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培养出大量的人才,至今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奇迹”、“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梅贻琦校长的“大学者,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也在后世广为流传,成为广为传播的经典言论。
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正式建校,1946年7月31日停办,在抗日战争时期教学、研究不辍,保存了重要的学术资源,培养了大批未来的学术骨干。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中国学人砥砺奋进,钻研学术,培养人才,西南联合大学“刚毅坚卓”之精神,八十年来,激励人心,不曾少歇。事实上,西南联大一直是近些年来被有识之士智识的倾注所在。2018年迎来西南联大建校八十周年。在出版界,也涌现了一批关于这所传奇大学的最新优秀出版物。
半部联大办学史,一代学人苦心路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郑天挺著中华书局
回望一段历史,日记是最鲜活的资料。在关于西南联大的众多出版物中,联大师生的日记、回忆录,总是非常吸引读者。比如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回忆他在西南联大读书的《上学记》,几年前出版后,一直是知识读者心头的好书。2018年1月,郑天挺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期日记,经过十年筹备、整理,由中华书局出版,这也是他的日记首次公开面世。
郑天挺,福建长乐人,生于北京。1924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抗日战争爆发,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总务长。郑天挺在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清史领域卓有建树,主持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等校工作数十年,培养了大批文史人才,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1940年初,梅贻琦让郑先生做总务长。郑先生不愿意,他的北大友人亦不赞成。后考虑到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合作局面,这些人又反过来敦劝郑先生就任总务长,以利团结。冯友兰、黄钰生、查良钊、杨振声、施嘉炀还专程上门,留“斯人不出,如苍生何”条而去;后又在周炳琳、傅斯年、蒋梦麟之劝说下,郑先生才正式就任联大总务长一职。且原约仅任半年,不意竟做到一九四六年三校复员。这就是郑先生上文所说的“牺牲个人、维持合作”的思想。
自1940年起郑天挺担任西南联大总务长及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副主任等要职,主持教务、校务等工作。他总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各种工作、人事的纷繁错杂,其中矛盾棼丝难理之状况,可想而知。郑先生于此时,展现了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无私热忱和超人才能,使得事事得宜。西南联合大学的成绩彪炳史册,在这中间,郑先生的管理工作功不可没。此期间郑先生坚持记日记习惯。日记作为郑先生记录事务,梳理思路的重要工具,不出意料地记载了大量有关校务的事件和处理措施,故称作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史级材料,殆非过誉。
其日记起1938年1月1日,讫1946年7月14日,中阙1941年5月至12月、1943年3月22日至4月10日、1945年11月4日至12月31日。其起讫时间,几与西南联合大学相始终。更值得庆幸的是,郑先生日记历经数十年风雨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郑先生当时所记日记内容充实,巨细靡遗,实为研究西南联大校史、近代学术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尤其是郑天挺亲笔记录和梅贻琦、陈寅恪、冯友兰、汤用彤、傅斯年、钱穆、林徽因、金岳霖、罗常培、闻一多等人的交往。是研究西南联大校史、近代学术史、教育史、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也是一代学人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顽强治学的精神风貌的文字再现。
郑先生朋友众多,并一直住集体宿舍,且位处“枢机”,接待、拜访,几乎是每日的“必修课”。除了公务酬对之外,郑先生的交际绝大多数属于学人交往,如与梅贻琦、蒋梦麟、陈寅恪、冯友兰、汤用彤、傅斯年、潘光旦、董作宾、陈雪屏、罗常培、钱穆、姚从吾、叶企孙、贺麟、雷海宗、罗庸、潘家洵、章廷谦、闻一多、毛准、林徽因、金岳霖、向达、唐兰、魏建功、吴大猷、周炳琳、曾昭抡、查良钊、张奚若、邵循正、吴宓、吴文藻、朱自清、吴晗、梁漱溟、李方桂、陈省身、邓广铭、游国恩、张政烺……不胜枚举。在何日,于何处,谈何问题……言及某事、某君、某书……无不缕述清晰,今日治近代学术史、教育史、文化史者,于郑先生日记中可得无数之线索。
郑天挺先生晚年在《梅贻琦先生和西南联大》一文中曾这样描述西南联大,他说:“三校都是著名专家学者荟萃的地方。……经过长沙临大五个月共赴国难的考验和三千五百里步行入滇的艰苦卓绝锻炼,树立了联大的新气象,人人怀有牺牲个人、维持合作的思想。联大每一个,都是互相尊重,互相关怀,谁也不干涉谁,谁也不打谁的主意,……校内始终是团结的。”(《文化史料》第四辑,一九八三年)的确,联大当时在人事安排上,确实是互相尊重、维持合作的。八年中也确实如此,历史系教授间始终团结一致,努力教学。
郑先生关心民生疾苦,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入观察,在日记中记载了许多体现当时生活的信息。关于物价、薪资、补贴等的记载,变化的情况,细密详明,是经济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又如日机空袭,教授、学生“跑警报”等记载,包含时间、地点、方式、人物等诸多要素,更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珍贵素材。尤其是郑先生是历史系教授,按照联大规定,担任总务长后可以不用教学,但是郑先生坚持承担教学任务,白天忙于各种行政杂务,晚间还得拼命读书,以备第二天之讲授。其日间在校办公室处理有关财务、人事诸大端以及教课;夜间,在宿舍楼读书、备课、研究、撰述,虽非通宵达旦,但深夜不眠乃经常之事。读之令后辈感佩不已。
联大学子大一必修课本再现
带你穿越回吴宓、钱钟书授课的英文课堂
《西南联大英文课》陈福田著中译出版社
80年前,在西南联大的所有大一学生,有一门英文课,是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授课老师是吴宓、钱钟书、叶公超等大家。他们的英文课本,由时任外文系主任的陈福田主编。2017年,出版社挖掘西南联大这本英文必修课课本,将之重新编辑更名为《西南联大英文课》,邀请清华、北大、南开、北外等多校教师联合翻译,编辑成英汉双语课本,是西南联大大一英文课本首次完整呈现。原课本为纯英文,本次出版,集结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校英语名师,联合翻译其中的英文课文,编辑成英汉双语读本,旨在方便读者的阅读和自学。该课本原版主编者陈福田先生是著名的外国语言文学专家、西洋小说史专家。他1897年出生于夏威夷,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他曾任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
翻阅这本西南联大的英文课本,可以发现所选英文文章非常精良。其中文章来自赛珍珠、毛姆、林语堂、胡适、兰姆、梭罗、爱伦·坡等那个时代的中外文章名家。文章具有跨学科、多层次的特色,体裁多样,篇篇经典,读来充满了深刻的人文气息。除英语阅读技能、欣赏英语范文、西方经典之外,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传递出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读者评论说,“读这课本不仅仅是在接受信息,而是感觉沐浴着一种文学和思想的光芒。让人对光明、公正、美好充满信心和激情,为之振奋。”此外,对于人们理解何为教育,何为学,如何学,为谁学,如何学有所为,时隔八十年后,对今天的外语教学乃至通识教育,都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上官国风
□值得一读《西南联大行思录》
张曼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张曼菱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处女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被改编成电影《青春祭》。她走访海峡两岸的西南联大老校友,亲身接触、交谈,拍摄出电视纪录片数部,积累案头笔记、文献等一手材料不计其数,甚至不乏独家所有。作者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寻访“西南联大精神”——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文精神。从“西南联大”到今天,历史的精神就在“行”与“思”之间跳动,对那激情岁月与美好人格的怀念向往,跃然纸上。
《联大八年》
西南联大学生自行组稿编撰新星出版社
本书由西南联大《除夕副刊》主编,初版于一九四六年七月。文字朴实,内容丰富,主要由“历史回顾”、“联大生活”、“联大教授”三部分组成。“历史回顾”介绍了联大校史上一系列比较重大的事件,如倒孔运动、五四纪念活动、壁报活动、文艺活动等;“联大生活”包罗甚广,既有跑警报这样别致的“教授生活之一章”,也有衣食住行之类“片断的回忆”,还有助教、兼差、从军、译训、社团等各种生活实录;“联大教授”前三篇文章讲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教授介绍》一文由学生写老师,刻画出联大教授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形象,读来别有风味。
《未央歌》
鹿桥著黄山书社
鹿桥,1919年出生于北京,曾求学于西南联大。这部小说1945年完成,直到1967年出版发行,立刻引起轰动。《未央歌》以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和昆明的风光为小说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天真年轻的大学生,伍宝笙、余孟勤、蔺燕梅、童孝贤……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平静纯洁的象牙塔内,他们彼此引为挚友、畏友,有爱有怨、有笑有泪,并交织发展出一段属于青春和校园的爱情故事。书中关于友谊的描述、爱情的铺陈,以及对校园精神的探讨,表现了一代年轻学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上官国风
新闻推荐
□洪杰晨刊讯1月25日,徽州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区农商行、谢裕大、万丽美三家企业,到富溪乡新田村开展“冬日暖阳——真情帮扶助脱贫”活动,共向贫困户送上慰问金12000元。他们为贫困户送上慰问金、春联...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