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眼下,已是寒冬时节,但走进徽州区的乡村田野,往年冬闲正变为冬忙,广大农民群众围绕“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各显其能,红红火火忙增收。
走进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许多村民正用巧手编织各种竹器,在一座古色古香的老房子里,63岁的村民方家果一边飞快地编织斗笠一边对笔者说,每年收完了稻谷、种下了油菜的时候,他就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毛竹编织上,作为一项副业增加年收入。“打这个斗笠,一天能做五六个吧,批发给人家可以挣个六七十块钱。”灵山村盛产毛竹,竹编是传统产业,近年来该村成立灵山村竹编工艺协会,大力推进竹编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进一步提高附加值,不断增加村民收益。在协会会员方民主家里,各种竹器让人眼花缭乱,既有传统的竹篮、簸箕、筐子等精美竹器,也有现代观赏性果篮、竹椅、摆件等,多达30余种。“这些竹器有我编的,也有从村民那里收购来的,我儿子专门负责外销,像这个篮子七八十块钱,这个火篮四五十块钱,这个椅子也要四五十块钱,收入还不错。”方民主介绍,在村里竹编工艺协会带领下,灵山村村民每年在竹编上的收入超过40万元。
在岩寺镇上朱村,传统农产品荸荠迎来收获季,村旁的农田里,村民们两人一组、三五成群地翻田疏土、采挖荸荠,一幅忙碌的劳动景象。荸荠素有“地下雪梨”之称,既可以当作水果,又可以当作餐桌上的美食,是大众喜爱的时令之品。村民方秀芬告诉笔者,今年的荸荠在去年10月份结子关键期受早晚温差小的影响,产量有所减产,但对整个家庭收入来说影响不大,所以她依然很乐观,“今年的价格还好,大的荸荠市场价每公斤16元,小的也要10元、8元。”
同样在岩寺镇上朱村,西侧的农田里一个个大棚整齐划一地排列着,大棚内,郁郁葱葱的绿意中,一颗颗红艳艳、色泽饱满的草莓点缀其中,散发着甜丝丝的香味。正在采摘草莓、就地销售的种植户徐素英来自浙江草莓之乡建德,几年前到上朱村走亲戚时发现这边草莓市场好、种植的人又不多,于是与亲戚合伙搭建了6亩大棚种植草莓,每年到了冬季红艳艳的草莓吸引了许多过路顾客,收入相当可观。据了解,近年来,徽州区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利用交通地理优势和借力乡村旅游引进草莓种植,先后在岩寺镇的罗田村、上朱村和潜口镇的澄塘村种植100多亩,成为这个冬季里农民增收亮点之一。
冬闲人不闲,农民忙增收,正成为当下徽州区农村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谢国洪汪小平何施·
新闻推荐
□记者李晓洁钟伟“首先这些从顶楼随意下拉的电线质量未必合格;其次电动车停放在小区楼道充电,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极大危害。”1月17日上午,在中心城区秀水豪园小区,屯溪区消防大队防火参谋段洪涛指...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