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斯特
费孝通先生一本《乡土中国》蜚声中外,成为世人了解中国社会的一把钥匙。今天,如何定位我们的乡村?如何看待我们的乡土文化?在11月18日至20日召开的“乡贤·乡土·乡愁——文化徽州高峰对话”上,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李春林说,如何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如何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农村文明的底色,是摆在我们面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课题。
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奇说,乡村曾一度成为人人轻视甚至仇视的地方,只认识到乡村脱离了中国发展,拖慢了中国的发展,但没有看到只有乡村的支撑才使得中国发展这么快这一事实。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高丙中说,长期以来,我们把乡村看作各种问题的来源,给乡村贴上了落后的标签。
然而黄山的探索,用成功的经验证明乡村现在正转变为许多问题的答案,正在提供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选择、新路径。
李春林说,作为我国各种文化要素最齐全的黄山市,近年来依托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一战略契机,通过徽州“文化+”的创新模式,实施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创新工程”,提出了文化生态整体保护、制度保护、活态保护和可持续保护的系统方案。黄山市的徽州文化生态传承创新,既保护老祖宗的“筋骨肉”,又传承徽文化的“精气神”,让古老的徽州文化在传承中迸发出勃勃生机。这种模式不仅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索出一条操作性强的路子,也为全国范围大规模开展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可以参照的实践坐标。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刘奇认为,随着以农养城的结束,中国的乡村正发生着深刻剧烈的变化,资源单向流入城市的时代已告终结,一些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的乡村,正成为社会追捧的养生之地、旅游胜地、投资兴业的热土,尤其在人类财富累积已经进入健康养生阶段,乡村将成为井喷式消费之地。
作为田园综合体创始者的田园东方投资公司副总裁赵铭熙从实践的角度予以佐证。他说,今天的黄山有着巨大的商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休闲旅游之中。随着交通方式的改变,空间距离越来越近,当我从上海过来黄山只要1个小时的时候,我们的时间距离越来越近,黄山巨大的自然文化资源将成为不可估量的优势,吸引更多的中产阶层来到黄山休闲度假。未来旅游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引擎,而旅游又会带动乡村发展。
乡村振兴既有产业的振兴,更有文化的振兴。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乡村蕴含很深的文化底蕴,乡村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土壤和源泉,在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乡土文化厚重的土壤里,孕育出整个民族的文化。乡土文化里饱含传统信仰,传统信仰里饱含传统价值观,这是维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灵魂,需要我们去保护、去挖掘、去利用,让大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高度评价黄山市的乡村建设。他说,黄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和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因为这些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且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协调发展道路,实现了乡村振兴。如今,黄山很多乡村不仅没有出现空心化,很多小的乡村反而呈现人气兴旺的现象。黄山乡村文化振兴的徽州探索,尤其是文化保护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新路径。
通过对徽州传统文化的考察,高丙中说,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走在一个个历史文化名村,我们都只有一个心态,就是欣赏,赞叹。从木雕、砖雕、石雕,到水口生态,祖宗功名,都是我们向传统文化致敬的具体对象。一些地方把非遗项目保留或安置在传统村落之内,让我们把对历史的敬意投射在村民身上。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这些村民因为他们的生活技能而得到肯定与尊重,因为祖辈的历史而获得理解。黄山市显然在肯定老百姓的文化。显然,文化自信既在村民心里产生,也在游客心里激荡,因为这是村民的文化,也是我们的文化。
对于黄山市的乡村文化建设,高丙中说,以大城市为目标的现代化是问题丛生的,交通和空气污染等问题难以解决。黄山的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实验一方面固然是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更是为全国的国土合理利用、宜居家园建设提供了新的空间。这其实是在为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战略、新规划提供一个新的答案。刘奇则建议,重建乡土文化要坚持三个守住,一是要坚守农业文明是文明的源头这个原点,二是坚守乡土文化这个初心,三是坚守自我。要在传统中传承,在发扬中发展。
新闻推荐
□记者舒俊晨刊讯11月22日下午,记者从市招商局举行的黄山市出台《黄山市促进招商引资若干政策》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围绕黄山市发展需要引进的大强企业、重点产业和现实招商特点等方面,黄山市结合实际...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