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闻 歙县新闻 休宁新闻 黟县新闻 祁门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黄山新闻 > 正文

邓小平: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

来源:广安日报 2017-11-17 04:06   https://www.yybnet.net/

□王德蓉

在长期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领导工作中,邓小平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是他政治品格的一个鲜明特征。他说过:“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纠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邓小平一贯重视党的群众路线,并把坚持群众路线与制定、执行正确的政策联系起来,通过重视群众的实践活动,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形成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是形成正确政策的重要前提,“到群众中去”是检验、实现和发展政策的基本途径,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则是邓小平的群众路线观在政策制定实施中的具体实践。

从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来看,农村改革成功的基本经验就是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改革的各种形式已在各地铺开,但党内还存在各种不同的认识,邓小平一如既往地支持农民在实践中的创造。

1979年3月,国家农委召开七省三县农村工作座谈会,集中讨论“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的问题。会后形成的纪要中提出,在一些特殊地区应当允许包产到户。邓小平在会后的一次讲话中说:农村问题很多,一大堆,应该抓住主要的解决,贫困地区总得放宽政策。当时安徽、四川两省搞包产到户,承受的压力很大。万里后来回忆说:农村改革这场斗争太激烈了。当时不表态就算支持了。他在北京开会期间曾找到邓小平,邓小平说:你就这样干下去。

7月,邓小平登临黄山,发表了著名的黄山讲话,更让为农村改革命运担忧的人们放宽了心。后来,在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不断发展的时候,邓小平又充分肯定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体现了对群众经验创造的支持和倡导。事实证明,乡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经济特区的试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证券市场的发展、股份制的试行,等等,也无一不是邓小平对人民群众智慧的尊重,对他们首创精神的尊重。在办经济特区的问题上,邓小平说:“开始的时候广东提出搞特区,我同意了他们的意见,我说名字叫经济特区,搞政治特区就不好了。”这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科学态度,正是邓小平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作出伟大抉择的生动展现。

要让群众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

密切联系群众,要让群众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全面了解群众,经常深入群众,认真听取群众呼声,是邓小平的一贯作风。他认为,群众有气就要出,我们的办法就是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有申诉的地方,要让群众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群众的情绪,才能使党的决策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为了听到群众的真实意见,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具体方法。一是广开言路,鼓励群众讲真话。他说:“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二是要善于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他主张以耐心、诚恳的态度去对待群众的不同意见。

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主管全国的科技和教育工作。不久,邓小平指示教育部准备召开一次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他对教育部负责人说,到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找一些敢说真话有见解的,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是行政人员,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才华的教学人员来京参加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查全性坦诚直言改革大学招生制度,语惊四座。听了大家的发言,邓小平当场拍板指示当年恢复高考。其实,在召开这次座谈会前,恢复高考就是邓小平酝酿多年的一个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他最初的想法是1977年用一年的时间做准备,1978年正式恢复高考。然而,这次座谈会上诸多老教授、老专家的肺腑之言感染了邓小平,推动了高考政策的提前推出。

1977年12月,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加上1978年的夏季考生,两季考生共1160万人。冬夏两季,我国共招生录取了40.1万名大学生。当时许多闯过独木桥的莘莘学子,后来都成为各个领域的骨干和栋梁,为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贯穿于党的一切工作中。其核心内容和要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邓小平曾说过,他从18岁加入革命队伍起,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改变中国的面貌,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1978年9月,邓小平在视察东北时看到人民生活还非常困难,曾语重心长地向沿途的省市党政军负责人谈到:“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在大庆,了解到石油工人的工资和住房情况后,邓小平说,大庆贡献大,工人工资太低了,应该提高。房子要盖得好一点,要盖楼房,要搞建筑材料。要把大庆建成美丽的油田。

邓小平到遭受严重地震灾害的唐山,到天津职工住宅区,总要参观现场,查看居室。他之所以特别关心住宅建设,是因为住房问题已成当时人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而突出的问题。“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我们要在技术上、管理上都来个革命,发展生产,增加职工收入。”这些发自肺腑的心声,极大地震动了当时在场的人们。就是我们今天读起来,仍然会为之动容。

此后,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邓小平看清了中国的国情;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横向比较,邓小平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差距,认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只能从实际出发。邓小平规划的我国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每一步都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奋斗目标,使人民的生活先解决温饱,后实现小康,再达到富裕,从而把群众利益直接体现在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中。能否实现小康目标,完成“三步走”发展战略,成为邓小平晚年最为牵挂的事情。

据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回忆:“父亲晚年曾几次表达过一个愿望。他说,这些年来,我尽量少做事情,没有其他理由,只是想多活几年。他说:‘我只追求两个目标,一个是在本世纪末中国实现小康社会;另一个就是,我要争取活到1997年,到香港去看看。’”正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中国共产党人能否夺取政权,能否巩固政权,都在于能否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能否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能否制定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正确,改革开放的大势之所以不可逆转,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受到群众的真诚拥护。邓小平时刻把自己摆在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是他最伟大、最高尚的革命品格,也是他深得广大人民崇敬和爱戴的根本原因。

(摘自《新湘评论》)

新闻推荐

竦塘村教育扶贫让一家人看到新生活的曙光

□记者舒俊22岁的小杰是徽州区西溪南镇竦塘村人,刚出生没多久母亲改嫁,很小的时候父亲又因病去世,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原来一直作为五保兜底,如今大学毕业的他主动提出退出五保和贫困户系统,他说是...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邓小平: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