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伟
杨文是黄山市国家级非遗“徽笔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位出生于制笔世家的非遗传人,30多年来从未停止对徽笔的创新与研究。
人所皆知,徽笔既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又有很高的观赏、收藏价值,是古今书画艺术大师与收藏家们喜爱的瑰宝。杨文的家族早在二十世纪40年代就开设毛笔作坊,他的爷爷杨友金与奶奶徐余德均为制笔好手,杨家制笔技艺既传男也传女、既传女婿也传儿媳,造就了杨文家中“笔为媒”的奇特良缘。虽然杨文悟性强、兴趣高,然而由于祖传的习艺传统,杨文学艺的过程中也吃了不少苦。他记得,在整个小学、初中求学阶段里,他每天上学前都必须帮忙“咬笔头”,完成300只笔头的任务之后,他才能获得一段甘蔗边吃边上学去。
孩提时代苦练基本功,成年后的杨文在制笔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实。杨文告诉笔者,徽笔的制作技艺相当考究,仅一只笔头的制作,就有72道工序之多。一般地说,徽笔制作技艺包括“水作工艺”和“干作工艺”两部分,水作工艺流程主要有:选毛料、叠毛、去油脂、去皮脂和绒毛、齐毛锋、配毛料、梳整毛片、卷制笔柱、披笔被毛、扎笔根等;干作工艺流程主要有:选笔杆、安装笔头、沾合笔头与笔杆、修笔头与定笔型、刻字等。在徽笔制作技艺中,至少有“选料、齐毛、配料、粘合笔头、修理笔头”等五道工序至关重要。
在杨文的徽笔代表作中,最下功夫的就是那支名为“滋龄妙笔”的创新徽笔。2001年,杨文有幸与天津著名画家杜滋龄先生相识,并且接受了杜先生提出的任务,他的要求是:研制出一支特别的徽笔,这支笔的性能可以帮助他只用一支毛笔就能单独完成一幅作品,而不需要如现在这样在作画途中须更换多支毛笔,以便于他在参加笔会时携带。杨文开始认真翻看、研究画家们留下的画稿和资料,找出各种毛笔绘画时的特性,找出画家们不同的绘画手法对于不同笔的要求,并记录了相关数据,根据这些研究成果相应设计出该笔的图稿。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试验,他最终完成的成品笔直径为2.2厘米,笔毛长9厘米,出锋7.5厘米,材料混合采用牛耳毛、山羊毛、黄鼠狼尾巴大尾毛和猪鬃毛四种材料,以传统徽笔制作技艺按照上述比例加工而成,不但受到杜滋龄先生的高度评价,而且还在业界传为美谈。杨文说:通过这一次尝试,他体会到对于现今的制笔行业而言,创新才是最重要的。
随着“国际旅游城市”黄山市书画业、非遗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杨文的“杨文笔庄”与“徽笔工艺研究所”已发展为拥有制笔、研究人员20多人的规模,年产各式徽笔10多万支。杨文的儿子杨达学业完成以后,也子承父业加盟徽笔事业。杨文说:“今后我将广收徒弟,努力让徽州制笔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新闻推荐
日前,笔者从徽州区人社部门获悉,今年1-7月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区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金额达15081.88万元,同比增收3476.26万元,增长29.96%。据了解,近年来,徽州区严把社保基金征...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