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出三趟海,每条船每天要打捞6000斤海蜇,打捞上来的海蜇要在一个小时内分割完毕,加工好的海蜇被迅速转运到国内很多城市。昨天,记者赶到王哥庄街道黄山社区得知,现在海蜇已经进入丰产期,200多名渔民在高温天里每天都在上演紧张的“抢海蜇大战”。
夫妻轮流上阵分割海蜇
昨天上午,记者赶到了黄山社区,在码头上已经有10多条渔船靠岸,船老大和家人都在忙着分割海蜇。“在崂山头以北的海域,有一条自然形成的海底深沟,是海蜇繁衍、生长的聚集地。我们社区捕捞海蜇有400多年历史了,每年7月下旬开始捕捞海蜇,整个海蜇捕捞季,约持续两个多月。由于捕捞区域在近海,渔民驾驶小船从码头到捕捞区域只需要15分钟。 ”黄山社区主任林先队告诉记者。
渔民告诉记者,海蜇被打捞上船后,他们要紧接着在船上对海蜇进行手工分离,分成海蜇皮、海蜇里子、脑子和爪子,要在1个小时内分割完毕,海蜇一死亡,海蜇里子就会变质,无法食用。
渔民把海蜇从船舱里捞出来,平摊在船甲板上,然后很麻利地分割出海蜇里子、脑子和爪子,海蜇脖子随后被扔到海里去。 “因为海蜇体内有毒素,最初,嫁到黄山社区的外地媳妇没有加工经验,没少挨蜇,后来干的时间长了,黄山社区的媳妇们都练出了手艺,大家都慢慢地适应了。 ”林先队说,前几年,曾经有一些四川人也想到黄山社区捕捞海蜇,但是因为受不了这个苦差事,最终还是放弃了。
海蜇捞上岸要“大卸八块”
当天,黄山社区捕捞的海蜇有12万斤,整个王哥庄街道每天大约出产60万斤海蜇。记者注意到,随着黄山海蜇进入丰产期,当地渔民的“抢海蜇大战”紧张而充实。辛苦的渔民们每天冒着高温出海两三趟,妇女们一大早要到码头上等候。渔船靠岸后,大家都要到各自的渔船上争分夺秒地分割海蜇,海蜇皮卖给码头上的商贩。三伏天里,渔民们还要在灶台上蒸煮海蜇爪子、里子和脑子,煮熟晾晒后才能对外销售。
在近两个月的海蜇捕捞季里,渔民们每次出海能收获数千斤的海蜇,最大的有一百多斤,最小的也有十多斤。算下来每人能毛收入四五万元。尽管收入很不错,但是捕捞海蜇的渔民已经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10年前,我们社区捕捞海蜇的渔船有60多条,现在只剩下了26条了,现在从事海蜇捕捞加工的都是中年人,最年轻的也在40岁以上了,超过60岁的渔民就干不了了,至于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一行。”林先队说,因为捕捞加工海蜇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通常是夫妻俩一起上阵,年轻人都不愿干这一行,估计捕捞船的数量还会进一步减少。
小海蜇带来300万元生意
记者了解到,黄山社区从事海蜇捕捞加工的居民大约有200多人,占到了社区居民总数的两成多。海蜇一上岸,最有名的海蜇宴成了农家宴的主打菜。林先队说,黄山社区共有30多家农家宴,伴随着社区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黄山社区不断创新,将“黄山海蜇宴”做出档次,做出品质,“除了原有的海蜇里子炒白菜、海蜇脑子炒鸡蛋、海蜇凉粉、海蜇爪子炖瓜菜品外,新近研发了水晶海蜇、海蜇炖海鱼等菜品,在讲究新鲜美味的同时,还加入了一些健康养生的理念。 ”
林先队介绍,这些年黄山社区增设了海蜇加工区,注册了“黄山”海蜇商标,把“黄山海蜇”产业做深做大做广,目前,海蜇产业一年的产值已经超过了300万元。
记者 陈勇 实习生 赵恺 通讯员招婷婷 摄影 樊蓉
海蜇做成的美味菜肴。
渔民一次次挑着担子将海蜇运回岸上。
新鲜的海蜇通过水煮去除水分后再晒干便于存放。
新闻推荐
□记者汪嫒文/摄悠扬的丝竹声回荡,十六名身材高挑纤瘦的女子轻点莲步,优雅从容。虽天气炎热,只有风扇摇头送风,但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满足的笑容。7月20日上午,在黄山市文化馆的舞蹈排练厅内,黄山市“欢乐...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