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舒俊文/摄
这是一幢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旧瓦房,一眼望过去,四周除了木板还是木板,堂前只有几张木制的桌椅板凳,家中屈指可数的电器就是节能灯泡和电饭锅。这是一个三口之家,一个父亲两个儿子。父亲汪建平是徽州区西溪南镇竦塘村的贫困户户主,虽然家徒四壁,但这个62岁须发皆白的老人最近却高兴得很,原来他的大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小儿子今年高考也达到了本科录取分数线,寒门里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汪建平感叹道,“还是国家教育政策好,乡亲、老师帮助、培养得好!学业有成的儿子拉着我的手,走出贫困的阴影有盼了。”
为了小哥俩,父亲当爹又当妈
汪建平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靠种植一些农作物,家庭年收入3000元左右。19岁的汪宏凯是小儿子,个头不高,有些腼腆。他学的是理科,毕业于徽州一中,哥哥2014年大学毕业,现在杭州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工作。从汪宏凯记事起家庭条件就很苦,起初是母亲患病,四处求医,后来肝硬化伴腹水直至肝癌,虽然一直没有放弃对母亲的医治,最终却没能挽救回母亲,2003年母亲撒手而去,那年他年仅4岁,哥哥也只12岁,上面还有70多岁的奶奶。家中为此欠下了很多外债,可再贫困,生活也还是要继续。父亲为了小哥俩,既当爹又当妈,咬牙支撑着这个家。
哥俩慢慢地长大了,家里外借的钱也一点点地还上了,可汪建平的身体却每况愈下,2008年患上胆结石,为了省钱采取保守治疗,经常发作,有时痛得汗直滴还是强忍着,继续为生活操劳。屋漏偏逢连夜雨,2009年,83岁的奶奶去世后,2010年,汪建平因胆总管结石不得不住院手术。那一年对于他们家来说最难捱。“我3月份住院,大儿子正备战高考,小儿子还是个11岁的孩子,幸好有大家的帮助。我出院回家,村民们你10元我20元自发地捐款,加上竦塘小学的师生捐款,总共捐了2700多元,帮我们渡过难关,也给了我信心。”汪建平说,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大儿子参加高考,以546分的成绩考入安徽工程大学工程管理专业。
供孩子读书,坚信知识改变命运
供一个孩子上大学已经让一贫如洗的汪建平“脱了一层皮”,小儿子中考过后,有人劝他,不如让孩子学个手艺,早点出去挣钱,好把这个家撑起来。可汪建平没有动摇,他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如果这时候他放弃了,对孩子就不公平。“学校免了大儿子高三一学期的伙食费和学费,小儿子读高中时,老师送他饭卡,每年还享受3000元的助学金,高三下学期的学费也是全免,有这么多好心人支持我,总感觉背后有股力量在鼓励我‘你别怕,走下去!\’我更要支持他们,教育很重要,不能让他们走上歪路。”在他的支持下,小儿子努力地学习。“他很懂事,我一般干活回来天都快黑了,他把饭菜烧好,等我回来,烧得比我好吃。”汪建平怜爱地说。掀开桌上的菜罩,一碗辣椒炒豆腐干、一碗西红柿豆腐汤,就是小儿子炒的。
6月29日下午,记者走进汪建平家。“房子是我父亲手上盖的,给我们兄弟两个人住,后来哥哥又盖了房子,这一半就给我母亲住,母亲去世后,这一间就是他们哥俩的卧室兼书房。”推开一扇小木门,一张铺着草席的板床上堆着书,很难想象,这张床就是汪宏凯的“书桌”,平时他就是坐在床边看书写作业,靠床的墙板上用几根木条一块木板钉了个简易书架,上面堆满了学习用书。尽管身居陋室,但他有一颗进取的心。6月23日是查分的日子,汪建平的帮扶包保人、西溪南镇政府党政办工作人员黄锦艳主动打来电话,帮他上网查到了分数,450分,达到了二本分数线。这对于汪建平来说是个好消息。在大家的帮助下,他没有让哥俩因为贫困而辍学,反而相继都考上了大学。
“得知分数的那天下午,大儿子打电话来问他弟弟的分数,说他准备了学费,我知道他工作没几年,收入也不高,但有这个心就够了,这些事应该是我来处理的。我在他们就不是孤儿,这个担子我来挑,这是我做父亲的义务,再苦也要坚持。”他知道对于孩子的未来他或许帮不上什么忙,但他会全力支持。汪宏凯话不多,但很有主见,他说他的第一志愿想报考福建农林大学生物信息学专业,这是他的喜好,第二志愿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我得到过社会各界的很多帮助,希望将来自己学有所成,也可以奉献爱心,帮助别人。”
村里重视,教育扶贫促脱贫
帮扶包保干部黄锦艳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帮扶汪建平家,“帮他小儿子申请了教育脱贫的一系列政策,今年上半年已经享受了2200元,现在高考结束,又在积极帮他争取上大学的教育资金。”黄锦艳说,目前正在帮他联系一些企业,看看能否找份暑期工,好减轻家庭负担。竦塘村驻村扶贫专干方宁告诉记者,“我们村历来都重视教育,2010年就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形成一项村规民约,对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奖励1000元,一方面通过奖励措施鼓励更多的家庭重视教育,另一方面也是对考上大学的学生一个精神上的激励,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将来回报社会。”
教育扶贫是改变贫困地区学生和家庭命运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不仅关系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也会影响一个家庭。贫困家庭如果能培养一名大学生,这个家庭脱贫就有希望。汪建平很清楚这一点。“我知道教育对每个人是多么重要,他们要读书,要跟党指引的方向走,他们不富我永远都是穷的。希望跟我一样的家庭也不要怕困难,我们的背后还有很多好心人,就好像我们快要坠落山谷时,到半山腰总有股力量把你托起来,不会让你掉下去。我希望他们早点成长起来,在求知的路上走得越远越好。”这是一个父亲的心愿。
临别,记者问汪建平,“两个儿子都离开家上大学、工作了,你一个人在家里会不会觉得孤单?”汪建平爽朗地一笑,说道:“不会孤单,还有党和政府的关心。他们以后出息了也不会忘记我的,这一点我深信。”
新闻推荐
□记者程向阳吴玉莲往年暴雨总能看见很多市政工作人员穿着雨鞋,撑着伞在路边打开雨水井盖排水,随着近年来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建设,中心城区不少内涝点得到根治。今年6月23-24日暴雨期间,中心城区主...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