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摄影人一生中都应该经历一次属于自己的“摄影工作坊”,没想到“机缘”来得这么快。2017第二期“东方诗意·黄山影像”工作坊成为我一生中的第一次。春花烂漫的四月,18名学员在四位大师的带领下围绕“山水诗意”之“水”的主题开始了一段奇妙、神秘的艺术之旅,探寻影像表达新的可能性。
4月14日晚,学员报到,老师首秀,侃侃而谈。哲学史、美学精神、南北艺术风格、诗意山水与观念摄影……好一顿丰盛的“理论大餐”!懵懂中,烧脑烧脑、挑战挑战!
连续两天的实战,在游离状态下瞎折腾了一番,没有任何“战果”。
“晓东,之前的片子没讨好,老师们也不买账,你还是老老实实去拍,这也是对自己的一次锻炼。” 市文联主席倪国华安慰我说。原想“走捷径”、“抄小路”的我彻底断了“调库存”的念想。
想尝试拍些湿地—— “地球生态之肾”的想法,得到了倪主席的赞同。从齐云山采风返回途中,我俩驱车绕道西溪南湿地,在我熟悉的地方找寻那诗意的感觉。春末夏初幽静的杨树林,我投入了它的怀抱,没有了“拍大片”的期许,没有刻意,随心地拍了点有水有树有倒影的画面。
17日晚评片会,现场气氛压抑、紧张。偶尔有学员的感觉不错,但也不是特别出彩。
“这几张照片有点意思,影调上再把握准些,就更好了。”一组湿地的片子让一直保持沉默的老师们一下子开了腔,说什么像国外谁谁(我之前没听说过的国外摄影大师)的感觉。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平实朴素的构图,不要刻意追求画意美,不需要太花哨、求怪,不要强调技术,不要为诗意而诗意,避免风光味太浓,要把自己摆进去……小结会上,霍老师的话击中了我,豁然开朗。
茫茫夜色,迷途中孤独的我,突然眼前出现一道亮光,灯塔在不远处,明亮畅快兴奋。“头脑风暴”结束时已是凌晨2点多。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8日一早,我索性走进了熟悉的杨树林,继续寻找那种感觉。仔细打量着这片杨树林,看着看着,反而不着急拍了,慢慢享受起空灵幽静的杨树林里仅有我一人的感觉,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洒下缕缕丝线,心自然沉静了下来。尊重它就平视它,我穿上特意准备的高筒雨鞋,弯下身子,涉入水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踏进了湿地的沼泽区,平视着眼前的一切,似乎以前不曾来过,拍着拍着,我感觉自己成了湿地的一部分,我化为一棵枫杨树、一根水草、一滴水……我尽情寻觅、尽情拍摄着,逆光下,浅滩中几根歪七扭八的小树枝,一下子戳中了我的命门,被深深吸引,剪影效果下的那种梦幻、幽静的感觉一下子把我拽了进去。我举着相机忘乎所以,在这幽暗的世界、幽幻的梦境中,有种“灵魂出窍”的感觉。
回到工作坊,选片,微处理后,五十余张片子出炉。
“好!好!这个好!太好了!谁拍的呀!”……刘树勇老师(著名的“老树画画”)一个劲儿地说好,越看越激动,不时抡起双拳在空中挥舞,不时敲打着桌子欢呼,仿佛是个收获意外惊喜的小孩儿。
“今晚要搞点酒,太高兴了!”
“你明天可以不用来了,回去吧!”……
我有点懵了,真的有那么好吗?我木木地听着导师们的点评。一连串的外国名字,弗兰兹·卡夫卡、英格玛·伯格曼、电影《野草莓》……导师们兴致越来越高。我不同以往手法拍来的片子赢得了“满堂彩”,大家不自觉地为我鼓起掌来。
这是在工作坊的日子里,最美妙的时刻!
“可以再朦胧些,保持画幅统一,大场景感觉更好些,寻找到还没有被提炼出来的感动才是最好!就是要那种说不明道不清的感动!”洪磊导师继续用他那犀利而独到的眼光审视点评。
“特别想拍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而往往是前一张或下一张。”胡宁主席深有感悟地谈了自己的感受。
评片会结束后,刘树勇老师还是按捺不住激动兴奋,意犹未尽地跟我们说,影像的表达有多种可能性,这就是我们工作坊要尝试探索实验的目标。
夜静下来,已是凌晨1点半。
接下来的两天,我踏入丰乐河畔的滩涂湿地,踏入那片杨树林,延续那种既熟悉而又陌生的诗意感觉,像雾像雨又像风,令人捉摸不定,却又欲罢不能。
20日下午,在工作坊整理图片时,有幸和邵文欢老师面对面畅谈了数小时。他根据我的疑惑,围绕“不确定性”谈了他的看法和感受,鼓励我多看些国内外摄影大师的作品,了解些摄影史、摄影流派知识,期待我找到自己的定位。
21日结业典礼,老师和学员们兴奋地合影,颁发证书,交流工作坊的心路历程,创作心得,思维理念,感悟思索。
时光易逝。工作坊刚刚结束,我就有了怀念的感觉。时至今日,工作坊那些高强度、高密度的艺术理念仍刺激着我,那些不吝时间、无私传授摄影艺术理论与实战技巧的导师仍让我感动不已。工作坊,打开了个人影像表达的新模式,新通道,促使我感悟到不一样的评价标准,去找寻自己本真的自我、挖掘潜在的自我,充分展现个性的艺术表达。它传递的模式、理念和之前的践行并不矛盾,也不对立,它想做的就是让影像的力量更突显,突破僵化的固有模式,打开无限的时空,探索找寻影像记录历史之外的个人艺术表达的更多可能性。这是无止境的艺术魅力,需要我们不断地践行尝试和探索,时刻警醒自我,要坚持坚守,方能抵达艺术彼岸。
新闻推荐
□周太生1976年读高二时,我18岁。当年班级里不少男同学年纪比我大,进入青春期的他们最感兴趣的已不仅仅只是学习,他们的话题常围绕年级里那些漂亮、活泼、可爱的女生。有的则春心萌动,悄悄给心仪的女...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