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改真正是为了我们困难群众着想啊。过去我住的那个地方条件差,有条件的邻居都买新房搬走了,留下来的我们十几户真的是很困难、没钱买房的。是棚改让我们住进了好房子,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党和政府。”今年73岁的胡春暄老人一说起棚改,满脸都是笑容和幸福。
胡春暄老人过去住在位于屯溪区黎阳镇戴震路的老预制厂宿舍,这栋上世纪80年代初建设的筒子楼已经破旧不堪,虽然前几年解决了自来水问题,但住房十分简陋,环境差,设施不齐全,安全隐患较多。“漏水特别严重,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所以我们十几户居民改造的意愿十分强烈。”胡春暄说。2016年,市里将戴震路两侧地块纳入棚改范围后,区、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调研,听取群众意见,胡春暄等棚改对象也积极参与,合力推动棚改有序进行。“而且这次棚改选择余地大,可以拿钱也可以选房。签约不到一个星期,我就搬进了现在这个房子。小区环境好了,房子比过去也大了20多平方米,厨房、卫生间都在家里,我还重新简单装修了一下,不仅没花一分钱,拆迁安置费还有结余。”如今,住在离原来的家只有几百米远的“民航小区”,胡春暄老人非常满意。
从2016年开始,屯溪区陆续启动实施20个棚改地块,征收房屋面积约77.64万平方米,涉及棚改居民5000多户。这些棚改地块大多是老旧小区集聚区,环境脏乱差,交通拥挤,不少还存在安全隐患。如今年棚改的徽山路两侧地块,就是中心城区最典型的内涝区和棚户区。“棚改首先就是要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让他们从旧房搬到新房,从脏乱差的环境改善成整洁的住宅小区。”屯溪区住建委负责人介绍说。
为了让群众安心签约,顺利住进新房,市、区两级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出台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对各类补偿款的标准进行量化、细化、亮化,实施阳光征收,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的利益。对那些低收入家庭,且是唯一住房的,屯溪区政府出台了54平方米的“兜底”征收惠民政策,帮助弱势群体圆安居梦。同时,此次棚改统一实行货币化安置政策,群众可自愿选择政府组织购买或直接货币补偿,缩短安置周期,帮助他们尽早“出棚进楼”。
棚户区改造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和黄山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内在需要。屯溪区将棚改作为“城市双修”(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构建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努力实现老城区有机更新,不断优化居民宜居环境,提高幸福指数。
位于中心城区核心地段的天目药业及西侧安置区地块,是屯溪区棚改三年滚动计划中最早启动并签约的地块。如今,这里已经基本拆除,即将挂牌对外公开出让。“除了商用功能,这里还将建设配套的社区服务中心。加上今年棚改的徽山路、老金库地块,将通过建设尖山路,把黄山东路和徽山路连接起来,进一步打通城市交通微循环、形成密度网,片区居民都将受益。”市规划局用地管理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时,按照城市双修的工作理念,这几个地块的棚改也将为尖山公园和徽山公园两座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预留出条件,方便老百姓进出。通过‘景区城市化,城市景区化\’的理念来打造现代城市景观工程。”
实现安居梦想,是老百姓最朴实的愿望和追求,也是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而屯溪区的棚户区改造,“改”的是住房,“变”的却不止是生活,还有人居环境和经济体量的同步提升,让“安居梦”变成了“宜居梦”。·殷元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殷元元报道5月26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周勇到市政务服务中心调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市委常委、秘书长、统战部长周天伟一同调研。据了解,为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精简权力...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