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裤,因裤型状似喇叭而得名。对于大多数50后、60后、70后的人们来说,喇叭裤是人生中一段重要的记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中国人此前禁锢的着装意识也被唤醒。时髦的喇叭裤风靡一时,成为时代的一抹亮色。
今年49岁的程红辉已经做了爷爷,回忆起喇叭裤的那个年代,他说仿若昨天。
“我穿的第一条喇叭裤是1987年刚刚初中毕业时在屯溪商业大厦买的,好像那时商业大厦刚开业。喇叭裤花了25块钱,是棕红色的。记得当时我还配了幅墨镜,加上一头长发,穿上喇叭裤后不但引来村里人异样的目光,还被父母亲数落了一顿(其实买之前还征得了父亲的同意)。说我穿上那裤子后根本不像好人。”5月6日,回忆起30年前的这段经历,现在杭州从事装饰工程的程红辉在电话中说。
程红辉至今还保留着一条喇叭库,以及当时穿着喇叭裤照的一张照片,虽然现在看上去已显老土和俗气,但在当时着实拉风。
“穿上喇叭裤,戴上小墨镜,蹬上小皮革,骑着自行车,后座上坐一位女同学或女朋友,裤腿垂在脚踏板下,感觉全世界都是自己的。”程红辉说。
男青年穿起了喇叭裤,女青年也不甘落后,有极少数前卫的女青年也在挑战传统的老眼光,偷偷地穿起了喇叭裤,甚至穿起了拉链在前的牛仔裤,大胆展示她们健美的臀部与骄傲的大长腿。
今年48岁的冯女士穿上喇叭裤时是16岁,当时她刚刚初中毕业进入工厂。说起喇叭裤的特点,她记忆犹新:“低腰短裆,紧裹屁股;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逐渐张开,裤口的尺寸明显大于膝盖的尺寸,形成喇叭状;裤长一般盖住鞋跟,穿上后身材修长、性感。”
“当年穿喇叭裤引领时装新潮的都是以青年人为主。他们从海外电影中受到影响,将裤腿悄悄放开,体现出青年人的性格。尤其是看到日本电视剧《血疑》中穿着喇叭裤追求幸子的三浦友和,一种美的情愫很快在大江南北流行开来。”已经退休多年的冯女士说。
喇叭裤的盛行一开始也遭到了当时许多老年人的非议和抵制,认为穿喇叭裤的年轻人是不学好。不准穿喇叭裤上学是不成文的规定,喇叭裤等同于不良少年成为当时的普遍共识。今年85岁的汪家驹说:“那时,穿喇叭裤、留长头发、戴蛤蟆镜的男青年形象几乎成了不正经、不三不四、流里流气的代号。不过现在看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改革开放的必然,它动摇了之前中国服装的单一性、统一性,大大丰富了年轻人的审美情趣。”
从事服装生意的胡女士在屯溪商贸城开店10多年,其主营的服装是牛仔裤。她说:“喇叭裤的流行,打破了此前中国人服装审美的固化思维,这一从国外电影中流行开来的时装新风尚,改变了国人传统的服装方式,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接轨的体现。回过头来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服装文化已朝着个性化、品牌化、国际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黄山作为山区城市,也在快步发展,服装文化妆扮着个人的美,也让这座城市显得更有品位和韵味。”
(图为网络配图)
新闻推荐
□朱爱武晨刊讯近日,在黄山区图书馆“廉政文化书架”前,前来借阅和阅读的读者增多,《反腐倡廉热点面对面》、《管好“身边人”》、《反腐倡廉治本之道》等廉政书籍更是受到读者青睐。为...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