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清澈见底、蜿蜒曲折、妩媚多姿的溪流,它从心底流出,流向遥远的名山大川,流向故乡的老屋、水坝与老枫树,更流经在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生命记忆里。这是我读完《忘情山水》后扑入心头的第一印象。窃以为,或许你只有读了这本散文集后,才会彻底了解吴生荣在人生事业道路上的奋斗与求索,苦闷与欢欣,获得与失去,感恩与回馈,以及奔突于内心世界的情感撞击和灼灼而动人心扉的精神火花。
文学是离不开虚构的,但这本书没有。吴生荣是把他的灵魂、血肉、所爱、所恨、所思、所想,毫无保留地通过散文的载体,向朋友诉说,向世人袒露。文学直抵生活的堂奥,在艺术表现上是否需要匠心和技巧?答案是肯定的。我国著名美学家叶朗教授曾说过:“客观生活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为意象,使它包含某种意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也颇有见地的说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乍一看,吴生荣的散文好像是无所不包,什么都写。其实他的每一篇都十分讲究布局和剪裁。在不经意处,流淌着浓浓的情思和对生活的热爱。比如,他写黄山的壮美,只用凝练的笔触,独特的视角,便把黄山的松、石、云、泉,作了较为全面而精准的概括,文字虽短,但黄山的雄浑、博大、灵秀、神奇,尽在笔中矣!又比如,《大路朝天到我家》,只是把老家修路的事,像谈家常一样娓娓道来,但读完此篇,你不会感受不到,改革开放为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动。还有《门前那棵老枫树》是一篇历史感极强的短文。写老枫树的文字很短,它是被意象化了。正是这棵老枫树,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泪痕,往事的忧伤,似乎被老枫树尽收眼底。曾祖父的一张光头像,在那个非人的年代,被误认为是蒋光头(蒋介石)的像,由此而带来种种祸端:父亲被抓,老祖母郁郁而终。这是用极短的文字,显现的一幅内涵丰盈的历史画面,而且不无嘲讽意味。
在不动声色时而又是很生动的叙述里,潜藏着某种哲理,某种寓意,某种思考,某种玄机,应该被看成是吴生荣散文的一大特色。
《村头那染衣担子》、《父亲的红豆糯米饭》是两篇很见功力的美文。写得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宛若就在眼前。孩子们的兴高采烈是出于懵懂无知,大人们之所以染旧衣服是因为没有新衣服,糯米饭那么香甜只是那个时候吃不到什么美食。我很惊异作家对以往农村生活的非凡记忆,但作为文学作品,它的审美意义,就不仅仅表现在“真实的再现”,而是通过作品,使人们认识或领悟到,这种“缺衣少吃”正是一个时代(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乏)的灰色记忆。
通览吴生荣的《忘情山水》,你会发现,有不少篇幅是写家乡的陈年往事。但几乎每一篇都写得情意绵绵,感人心魄。对桑梓的怀念,对亲朋的感怀,对孩提时代的记忆与向往,仿佛是大海汹涌激荡的潮汐,永无平复!正如他在作为题记的诗中所说:“这是我的家园,我一生难离的故土,纵使我离开你千里万里,我还是在你的怀中,不能自己。”
吴生荣是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和真才实学,才从农村一步步走上来的。他为人豁达,待人真诚,知恩图报。他不仅具有摄影家的视角,还独具文学家的慧眼。善于发现又精于挖掘。他从事的虽然是记者职业,但已出版了诗集《孤雁从我头顶飞过》以及报告文学集《风采记录》。《忘情山水》只收录了散文,而他也发表了不少小说。一部沉甸甸的《忘情山水》,使我们对吴生荣刮目相看。这部作品扎根生活,紧贴时代,流淌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作家放飞心灵、直抒胸臆的文学佳构。其中有不少篇章,短小精干,堪称精品。作为一名作家,吴生荣已走向成熟。
新闻推荐
□ 童巧云 汪迎庆新春佳节越来越近,市民胡先生一家商定今年春节去海南旅游,并已在城区一家旅行社预约登记。连日来,像胡先生一样准备春节出游的市民早已是“蠢蠢...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