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在我心中是神圣的,崇高的,在祖国的名山大岳中,井冈山有它不可替代的特殊感召力。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这里有过燃遍神州的星星之火,有过悲壮惨烈的战争画卷,有过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井冈山接纳了中国革命,哺育成长了中国革命。
井冈山,屹立于罗宵山脉中段,方园六百里。毛泽东上井冈山以前,那里便是绿林好汉啸聚山林的地方,峰谷相连,奇险无比。袁文才、王佐的那支农民绿林武装,正是凭借其险要的地理位置,在此劫富济贫。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把目光瞄向了这里。有人说,这不是去当山大王么。毛泽东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这是去做革命的山大王。于是,毛泽东给袁文才写了一封信,然后按照约定去见袁文才。实在是因为绿林间相互火并的惨死教训,虑心重重的袁文才,在谈判地点埋下伏兵。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毛泽东上山仅带了一个随从,仅此一举,便让袁文才感到毛泽东的磊落和胆识,很快袁文才投奔红军,并动员自己的把兄弟王佐归顺过来。这里面,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因为折服于毛泽东的个人魅力吧!
置身井冈山,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中。井冈山林壑幽深,群山巍峨,翠竹如海,山势连绵壮观,既有风姿独秀、繁华喧嚷的山中城市,又有飞鸟难越的天然险关,也有奔泻直流的秀丽瀑布,可谓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为一体的自然杰作。一踏上井冈山土地,就会看到土壤特别红,有血的感觉,这是“血”!是的,这里的土地浸透了革命烈士的鲜血。井冈山以生动的画面和感撼人心的史实告诉我们,革命的沉重代价和胜利之路的崎岖曲折。
在小井村,敌人残酷杀害红军医院140多名伤病员的现场,如今已长满绿色的庄稼,而当时能记下姓名的只有20多人。在北山烈士纪念馆黑色的墓壁上,密密麻麻镌刻着一万多名烈士的姓名,而在井冈山斗争中牺牲的、无法查明姓名的竟有四万多人,井冈山为中国革命奉献了自己一批批优秀儿女。在大井村,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曾经居住过的房屋,十分简陋,战士的营房,有的连床铺都没有,在地上铺点稻草就当床了。井冈山地处江西南部,潮湿虫害又多,如果没有拯救劳苦大众的执著追求,没有对共产主义信念矢志不渝的努力,何来井冈山这个中国第一个红色根据地的坚持与拓展?在毛泽东旧居前有一块黝黑色的石头,毛泽东经常坐在石头上读书和思考,石面平整,高度适中,周围视野相当开阔,毛泽东正是用他超人的智慧,在苦苦探索的岁月里,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
来到毛泽东曾经居住过的那间黄土屋,屋内陈旧的桌子上摆着一盏青油灯。我似乎看到,伟人正在微弱的灯光下,为中国革命的命运而沉思。这是只有一根灯芯的青油灯,按当时规定,连、营、团部及其以上领导机关办公时可点三根灯芯。可在那环境艰苦、物质匮乏的年代,毛泽东带头节约,坚持只点一根灯芯。就在这一根灯芯的青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宁冈调查》等辉煌著作,首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回答了一些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在红军一处伙房前,保留了朱德军长写给战士伙房的一副楹联:红军中官兵伙衣着薪饷一样,白军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楹联通俗浅显,道出了两种军队的本质区别和红军迅速发展的内在原因。当年朱德军长和战士一起挑粮上山,累了曾在路边的大荷树下歇息。战士们看到朱德年龄大了,就把他的扁担偷偷藏起来。朱德发现后,又做了一根新扁担,并在上面写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现在这棵老树依然生机勃勃,碧绿的枝叶迎风摇曳。那时战士中流行着“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的话语,可想物资匮乏到了何等程度,连当地田里生长的南瓜也不是天天都能吃到的,况且光吃南瓜也难吃饱,更不能耐饥。在宾馆的晚餐席桌上,在许多荤菜中,有南瓜一碟,偶尝两口,鲜美可口。但是,红军在缺油缺盐的条件下以南瓜当主粮充饥,滋味肯定是大不相同的。
悲壮的岁月一去不复返,弹痕、血迹、呐喊
新闻推荐
这是骗子新招数,提醒市民不要打开链接网址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