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在芜湖旅博会的旅游商品拍卖会上,一位神秘买家以4.8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幅用麦秆制作的画——“黄山小娇—金丝猴”。迅速将麦秆画这样边缘的艺术推向了公众的视线,该画作的创作人周苗海逐渐被大家熟悉。
麦秸画,又称麦秆画、麦草画,因以麦秸(秆)为主要原料而得名。芜湖市原芜湖市工艺美术厂高级工艺师,现年80岁的周苗海老人,是创作麦秸画的大师,有着扎实的美术功底。一个偶然的机会,突发奇想用麦秸作画,从此他几十年如一日与麦秸秆子打着交道,那一根根金黄色的麦秸在他的手下变成了一幅幅精致灵动的麦秸画。
谈到为何会用麦秸秆作画,周老回忆起当年与麦秸结缘颇富浪漫色彩的真实故事,那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事情。一次下乡途中劳累了,20多岁的周苗海便在一处农家的麦秸垛上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随身携带的皮革包上点缀了几根麦秸秆。金黄的麦秸秆平敷深褐色的皮包上,色泽光鲜、纹理细腻,煞是可爱,周苗海立即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绘下了看到的画面。回家的路上,周苗海脑海中猛然闪现出一幅郑板桥的《瘦竹图》来。于是,他带了一些麦秸秆回家,以麦秸秆为竹秆、麦秸节为竹节,麦叶为竹叶,当即临摹出一幅麦秸版《瘦竹图》,这便是周苗海麦秸画的处女作。
第一幅麦秸画只是简单地将麦秸秆一剖为二,黏贴在一起,简单而稚嫩,没有太多的工艺和技术含量。但是经过周老几十年的研究摸索,如今,制作起麦秸画来已形成了一整套程序。在选材上讲究麦秸的粗壮、圆挺,有光泽。收集到原料后还要经过煮、浸、剖、刮、染、烫、裱、剪、贴、刻、烙、整形等十二道工序,一幅完成的麦秸画才算最终成型。这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到一丝不苟。染色上要讲求化学理性,使得麦秸更接近本色;色调上还要注意冷暖色系的搭配;构图上要充分利用麦秸秆的自然之美。
经过潜心研究,周老尝试将浮雕技艺结合到麦秸画的制作技艺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浮雕麦秸画。他的高浮雕麦秸画具有艺术的原创性和技艺的高超性特点。其构图顺乎自然,充分利用麦秸上的横、平、竖、斜及光泽,突出了构图的自然品味;使画面层次分明,极具立体之感;色调冷暖相间,柔和温馨;呈现出高雅、隽秀和东方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
在与麦秸画打交道的几十年时间里,周苗海与他的麦秸画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他的麦秸画作品多次在省、市举行过展览。1982年,国画大师刘海粟来芜湖市工艺美术厂,看到他的作品时曾当场草书“狂涛”二字以示鼓励。周老的麦秸画作品先后荣获1973年安徽省科技美术展一等奖、1974年安徽省工艺美术展获一等奖、1982年11月安徽省工艺美术优特展“新产品奖”、2003年11月中国(芜湖)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优秀展品奖”。
□ 郑远 滕文荣 文 / 摄
新闻推荐
小记者工作室携手镜湖区文化馆公益培训 让你发现孩子的兴趣与天赋快乐的寒假就要到了,可以有整段的时间发...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