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旻 实习生 黎畅
记者近日走访时发现,随着酷暑的到来,市民读书热情升温,不仅青少年学生,很多中老年人也喜欢将读书作为日常消遣。但是读书人多了,可供读书的地方却不多,因此很多人选择在书店“充电”。作为经营性场所的书店人气暴涨,成为市民满足文化需求的“主战场”,折射出市民文化需求与现有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矛盾。
书店人气高 看的多买的少
在黄山路一家书店,记者看到各类书籍摆满了书架,一楼最显眼处摆放了各类最新的报刊杂志和畅销书籍,动漫、少儿书籍也集中于此,吸引了很多中小学生流连于此。一位初一学生告诉记者,自己家住附近,天热无处可去,喜欢来看看新书,能从午后一直待到下午5点不觉得累。“暑假在家挺无聊的,我一有时间就来书店看书。这里书比较新,而且有空调也凉快,一泡一个下午不觉得。”他表示,自己有时碰到很合胃口的书也会买的,但是想看的书太多了,特别是有些动漫、青春小说,父母也不让买。“现在书挺贵的,只能买最需要的,其他的书来书店看是最方便的。”
“这里的环境很好,安静又凉快,我来了就不想离开。”大学生小庄坦言,暑假后,他常常来书店“泡”着,既看中这里书籍繁多,也看中这里的舒适环境。“虽然现在流行电子书,但是我还是喜欢拿着纸质书看的感觉。而且在书店的环境里,能读得进书。”
而无处租借图书也是这些“蹭书”读的人共同的无奈。两位正靠着书架翻阅小说的年轻人告诉记者,平时喜欢看青春小说和悬疑小说,但这些书籍出新快,都买回家太贵了也不值,最适合租借。但是现在找不到借阅这些书籍的地方,所以只好把书店当成了“阅览室”。
人气高了,但店家却不乐意。“特别是看书的孩子,乱放图书,破损率也高了。”采访中,一位女店员一边整理书一边抱怨道。“有人看完书不放回原位,还有的一边看一边吃东西,新书上都留下了油渍。现在我们都在外面提供样本,新书大多用塑皮封好了,还贴了提示‘请不要拆封\’。但是还是有顾客置若罔闻,书籍破损就只能折价处理了。”
图书馆凤毛麟角 难以满足需求
书店是经营性场所,如今却成为市民们满足文化需求的主要场所,成为了图书馆的“替代品”。
记者来到市图书馆,作为芜湖市目前面向公众最主要的图书借阅场所,这里的读者不少,从孩子到老人,群体分布广泛。记者发现,前来图书馆借阅书籍的读者大多为大学生和上班族,对专业书籍及期刊杂志等有着一定的阅读需求。
一位就读于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告诉记者,放暑假后,自己每周都会抽两三天来图书馆阅读与金融相关的专业书籍。图书馆的环境更适宜学习,手续也很方便,带着身份证就可以办理借书证。看书免费,出借费用也很便宜,与书店比更自由。“书店毕竟不是给你看书的地方,也没有设桌子,光看不买心里总觉得不自在。”
但是图书馆的现实也摆在眼前。“图书馆存书偏旧,种类不全,特别是专业类的书不多。”身为上班族的金先生表示:“晚上也不开放,而我们平时白天都要上班,晚上下班了,阅览室也关门了。”在这方面,营业时间长、书籍种类较齐全的书店的优势显而易见。
相对于布局于市中心和学校周边的大小书店,图书馆显得“势单力薄”。记者随机采访市民,发现大多数市民能借阅书籍的地方只有市图书馆。虽然高校都有图书馆,并且藏书多,专业类书籍多,但通常不对外开放。不少社区虽然开设了阅览室、农家书屋等,但是书籍种类更少,更新慢。“读书人多了是好事,但是公共图书馆太少了。”退休教师汪先生感叹,市图书馆离家很远,去一趟不太方便,而且阅览室容纳有限。“如果能多建一些规模大些的公共阅览室,藏书品种多些更新快些,就能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离开电脑桌,走进图书馆。”
新闻推荐
9月2日,黄山东路部...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