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晔
又到一年学雷锋日,但是“雷锋精神”的内涵,50年来一直在延展、深化。记者昨日走访了解到,江城市民对于“雷锋精神”有了新的理解:奉献,不是为了走上高高在上的“神坛”,而是用积极的生活态度,让身边的一点一滴变得更加美好。
是“好人”,更是普通人
刚联系韩宝衡老人时,她反复表示:“我做的这些都是小事,真的不值一提。”直到利民路街道工作人员再三劝说,她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韩宝衡是西利民社区“党员责任区”志愿者,提到她,许多居民都认为她是“身边的好人”。然而,韩奶奶却认为自己只是普通人,也曾有过自己的苦恼:“刚退休的时候觉得无所适从,除了去公园跳舞散步,不知怎样去打发时间。”
于是,她选择通过奉献让自己“老有所乐”。“在志愿服务中,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不再觉得整天无所事事、内心孤独了。”韩奶奶讲了一个故事:中江新村的一对母女时常因为家庭琐事而产生纠纷。于是她一面劝导女儿要理解母亲的苦心,一面以自己教育子女的经历提醒母亲注意方式方法。就这样,韩奶奶和这对母女成了好朋友,平日里大家也互相帮忙。从事志愿服务2年多,韩奶奶的生活变得日益充实,“施比受更快乐,我觉得自己实现了第二次人生价值。”
在芜湖,志愿服务不仅为千家万户带来温暖,也为老年志愿者融入社会提供重要途径。如今,芜湖市老年志愿者的队伍日益壮大,维护社区治安、保护周边环境、协调邻里矛盾的志愿者队伍里,时常看到两鬓斑白的身影,成就感是维持他们的主要动力。家住中江新村的袁学球老人的话,代表了他们的心声:“我们不会讲大道理,只想认真做点对社会有用的实事。”
无愧于心,雷锋精神的最好诠释
凌晨5点30分,天刚蒙蒙亮,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道路上,车辆寥寥无几,只听见环卫工人王丽萍“刷刷”的扫地声。因为下午还有任务,王丽萍中午来不及做饭。她站在北门附近的面条摊前,舍不得吃上一碗牛肉面,掏出皱巴巴的5元钱买了碗素面。晚上7点半,王丽萍卸完最后一车垃圾,回到家时已经8点多了。
58岁的王丽萍是负责黄山中路的一名环卫工人,这是她一天的工作,也是她每天的生活。兢兢业业的她已经把马路当成自己的家,每当看到路上有垃圾时,都会下意识地捡起来放到垃圾箱里。有一次,一位小吃店主把垃圾倒在路边,她主动收拾完后再和店主讲道理,店主虚心接受了。“我不知道这算不算‘雷锋精神\’,但我觉得自己无愧于心。”她说。
无愧于心,是对雷锋精神的最好诠释。早些年,部分单位一到3月5日,便停下本职工作,开展一些形式大过内容的“志愿活动”。但是记者昨日走访发现,志愿活动在三月“扎堆”的现象少了,志愿服务更注重常态化,同时一些窗口服务单位更加注重立足本职,提升服务质量。
“与其象征性地开展活动,还不如把平时的工作踏踏实实做好,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市政务服务中心一位工作人员的话或许更具启示意义:雷锋精神不仅仅是“好人好事”,一个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人,是谈不上“为人民服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