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七年,我第二次来到扬州。我们是在晚上九点多钟到的,下榻二十四桥宾馆。选择二十四桥宾馆是因为隔一条马路就是瘦西湖风景区西大门。
趁喧嚣未起,晨色微漾的静谧时分,我们走进瘦西湖风景区。按照导游图的提示,我们越过二十四桥,来到了位于万花园景区中簪花亭西侧的静香书屋。
这是一个占地一亩左右的园子。是为了纪念“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而建。园子里没有游客。书屋坐北朝南,是三间开的青砖瓦房,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正门两侧有金农好友郑板桥题写的楹联:“飞塔云霄半,书斋竹树中”。书屋正门前有一个不大的池塘,由于时值冬季,池塘里只有枯死荷叶暴露于水面。荷池的东侧,植有腊梅数株,临池建有一船形的小亭。瑟瑟寒风里,伫立船亭,心中顿生无限感慨:读书的环境倘能如此,读书人便能够诗意地栖居,神仙般地无拘无束,身体和心灵可以获得彻底的自由。事实上,金农和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生活得并不宽裕,有时候还比较窘迫,但他们都有一身傲骨,一腔正气,一颗纯洁高尚的灵魂。无论周边环境如何变化,他们始终能够守得住心中的那块净土。
连接船亭与静香书屋的是一条长不过十来米的走廊。走廊靠近书屋处,建有一座小桥,名“天然桥”,桥廊之上有对联:“天上碧桃和露重,门前荷叶与桥齐”。荷池的南侧筑有一座假山,以黄山石仿神龟形态堆积而成。假山有蹬道、山洞、小桥、松树、石凳。山顶建有小亭,名“龟山亭”,与静香书屋南北呼应:“月来满池水,云起一龟山”,又似乎对映“飞塔云霄半”之意。
走进书屋,松林梅的木雕罩格,墙悬国画,条几上供桌屏、花瓶,案置文房四宝,架摆线装古书,最宜弈棋操琴,品茗聚谈。没有刻意摆放,倒是散散淡淡,率性为之,使人一进其中立即体味到《红楼梦》中富贵闲人的洒脱和聪慧。停足其间,向南展望,有二十四桥;向北极目,栖灵塔巍,一幅原本只有平远、深远的山水画,因为塔的出现凭空多了高远的层次,使得小小的书屋增添了无限的生动和绵延的韵味。
静香书屋是扬州唯一的景观多以“半制”取胜,即舫为半舫———由南向北望,画舫临水,小巧别致,凫于莲塘之中,如同船泊池边,待到由北向南望时,舫的前舱依然,后舱与廊融为一体;亭为半山亭———亭柱或长或短,搁在黄石山石上,与石成为一体;园周太湖石的假山均为贴壁假山———半在墙里,半在墙外;月洞门旁的美人靠仅有一半,石桥的栏杆只有半边,门庭只是半亭,半真半假,半实半虚,或遮或掩,或放或收,除打破了旧式园林对称规整显得轻灵活泼外,或许更有一段禅机任凭参悟。这个“半”,让人想到了王安石生活过的“半园”,想到了他变法失败后的“半是悲哀半是愁”的叹息与无奈,而静香书屋却无“吾为无名抵死求”孜矻探求的焦躁,也无“有名为累子还忧”的骑虎难下无奈,倒是暗合了金农抛却了苍蝇竞血、看透世间冷暖功利的烦恼,静坐书斋,泼墨挥毫,在书山诗海中体味如饮甘醇,似嚼橄榄的口舌留香和恬淡自适,同时把他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蕴含其中。
历史的印痕跟人的记忆一样,是有限的,走出小园,回望静静立在那儿的书屋,你才会真切地感受郑板桥“瓶中白水供先祀,窗外梅花当早餐”的那份贫而且清的心境,金农那股“我今常饥鹤缺粮,携鹤且抱梅花睡”的别样情操,才知道它们的精神天地有多深邃辽阔。从这个意义上讲,扬州八怪们那原创的天赋、不羁的个性、自由的精神、孤傲的风骨,以及隐于俗而显于雅、耐于贫而乐于守的独特而复杂的人格,让你访过一遍,一生都走不出那扇记忆的门。
新闻推荐
邓新生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