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有很多条巷子,过去称三街六巷七十二拐头,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知道圆通寺巷的名字,缘于一次拍摄偶遇。遇到一位清洁工,他看到背着相机,对我说:“你站的地方前方就是古时圆通寺庙,明朝万历年铜铸十八罗汉过去就在圆通寺里,1962年移入报恩寺了,圆通寺庙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时也拆除。”他指着对面的巷子说,这就是圆通寺巷。原来这个巷子是由这个寺庙而得名的。
圆通寺巷北入口有一老砖瓦房,屋顶杂草纵生,临巷的后墙维修时增加了部分石头,巷子的地面也不再是损毁难行的路面,新铺上了青石板。
一个午后,我穿行在圆通寺巷,透过老墙攀爬的枝叶望去,巷子里的男人们悠闲地坐在路边,围在小木桌前打着牌,旁边站着观看的人们。西墙边上,挂着一个鸟笼,一只黑八哥孤独地望着笼外的世界,偶尔鸣叫一声,水泥线杆上印有蓝色的“圆通寺巷”几个字。走过男人的牌局,前面巷子西边的屋檐下,坐着一排女人和孩子。女人们有的低头做手工,有的相互聊着家常,孩子围在旁边玩耍着。
再往前走,不远处往西有一小路,笔直地通往北大街,青石板路,坐在路口的老者告诉我,这个是“单牌坊巷”,巷口相遇的那位清洁工就住在这里。他介绍说,寿县还有“双牌坊巷”。这个单牌坊巷的东出口过去有一个石雕大狮子,出口处有一个牌坊。而双牌坊巷则有两个石狮。在解放前,每年正阳的抬阁肘阁表演,都会在单牌坊门前耍一时。老清洁工的生活简单而朴素,几间平房伴随着他度过了几十年的光阴,扫帚等工具整齐地摆放在房边,门前的墙上还贴着彤红的大红喜字。巷子的中段西边至今还有一处土坯房子,房子的下部土已经脱落,已是危房了,无人居住了。这里还有一个在墙上开窗形成的窗户店,里面摆放的有烟酒。以前在农村有很多这样的小商店。
走着走着遇到一群拖儿抱女的人,大概是回到老巷看望家人的。是啊,常回家看看,常回老巷转转,不要忘记这些寿州的已经陈旧的古巷。
小巷中部正在修路,此时走过,铺路的工人在忙碌着,不远的日子,这条小巷都将变成干净的石板路。
寿州号称有七十二拐头,在圆通寺巷的中段,在清洁工的指引下,我找到了一个拐头,叫“花家拐”,不知道花家拐的来历和名字由来,我想,是不是以前这里居住的人家都姓花?或是这里住的人们家家都种花?
走出小巷,顿感时光的飞逝,寿州的小巷在发生着变化。昔日的孩童,岁月的雕琢,成了今日坐在巷边老人。同样的沧桑也刻进了石阶里,写在了砖墙上。如果把寿州的历史比成一棵大树,那么,每一条小巷就是这棵树上的缕缕枝条,而我们每一个家庭便是枝条上长出来的片片叶子,叶子上写满了小城故事……
新闻推荐
本报讯“太感谢了,包里有价值1万多元的财物,丢了损失就太大了。”12月3日,失主聂女士从市公交公司客运四车队负责人沈树毅手...
寿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