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莹莹 本报通讯员 张 蕾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位于淠河东岸梁家湖畔的寿县隐贤镇益丰生态园发现:一排排大棚整齐划一,各色蔬菜长势喜人,林果苗木茁壮成长,具有浓郁农家特色的主题园区已初具规模。
蔬菜大棚撑起致富梦想
安徽益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着力打造以蔬菜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该项目启动以来,其中一期投入资金1.6亿元,流转土地2223亩,平整沼泽地800余亩,开挖整修鱼塘600亩,筑建防洪堤坝4700米,硬化道路15300米,建设无公害蔬菜大棚37320方,温控大棚15000方,解决农业人口就业400余人,带动2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这里原来都是沼泽地、湖洼地、抛荒地,过去我们种田完全是靠天收!”正在大棚里忙碌的陈棉江向我们介绍说。由于妻子患病常年卧床,多年来,他家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
“没想到现在能种上蔬菜了,现在村里有了这个蔬菜大棚,我把家里6亩土地流转给他们,政府又帮助我们申请无息贷款5万元入股到这里,每年拿到土地流转金、入股分红和务工工资大概能有15000多块钱,目前我家已经顺利脱贫了!”说起这些,陈棉江憨厚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以陈棉江为例,通过生态园产业带动,采取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安排就业等帮扶措施的贫困户就有近百人。
筑巢引凤带来脱贫希望
隐贤镇地处寿县偏远的西南边陲,全镇现有贫困人口1913户、5049人,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种植模式单一,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为彻底拔“穷根”,近年来,该镇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利用河岸湖边荒滩复耕、闲置土地等资源,巧做蔬菜产业、生态文章,种植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等不断涌现。
“我们就是看准了当地党委政府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决定回到家乡搞艾草种植和加工。”凭着30多年生态种植、加工和销售经验,隐贤镇新农宜嘉农业观光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剑峰于2016年回到家乡隐贤镇,流转土地2000亩种植艾草,并致力于艾草系列产品的生产、研发和销售。
2016年,在新农宜嘉公司的引导带动下,姚祠村的一些贫困户也开始尝试种植艾草,年获经济效益2万元以上,不少贫困户当年就实现稳定脱贫。据了解,截至目前,加入新农宜嘉农业观光有限公司的农户已达20多户。
产业化让脱贫道路越走越宽
在隐贤镇的道路上,随处都可以看到路旁蔬菜大棚、生态产业园、种植合作社的醒目标牌。目前,全镇已经形成以华欣蔬菜、益丰生态、新农宜嘉为龙头的万亩绿色生态产业基地。
安徽华欣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占地900余亩,拥有蔬菜大棚900多个,是一家集蔬菜种植、品种研发、生产销售、冷藏储存为一体的国家级蔬菜标准园。走进园内,种植区、作业区、产品堆放处理区标识分明,一排排现代化的蔬菜大棚里,喷洒装置、灌溉管道、防虫网等设备一应俱全,现代化的蔬菜种植模式、先进的生产设备、完善的基础设施、科学的存储管理,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想成为“领头雁”,带动群众是关键。华欣合作社在做好自己园区蔬菜生产的同时,优先吸纳周边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积极引导、带动他们发展蔬菜种植,今年又有26户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另据介绍,安徽华欣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生产高峰期可用工100名,贫困户就占到了80%,他们的工资平均每天80元左右,一般月收入2500元左右。
据统计,2018年全镇贫困户自身发展产业86户,资产收益带动350户,发展特色种养业396户,合作社和企业实施产业带动503户。今年拟脱贫贫困户产业带动实现了全覆盖,其中有280多人在产业基地实现就业,每人每年增加收入3000多元。
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隐贤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下足绣花功夫、做足生态文章,用产业带动、基地示范、农户参与的模式,让每个贫困户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脱贫路子,他们的增收致富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指日可待。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维修改造任务,寿县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实施进度,确保该项民生工程早实施、早完工、早惠...
寿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