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明星
“去年一年出栏生猪500多头,毛收入达到15万元。今年扩大了规模,可以出栏1000多头生猪,预计毛收入可以达到30余万元,纯收入肯定超过现在的贫困人口收入标准。”日前,王言林笑容满面地向记者介绍自己开办养猪场的情况,并算起了养猪收入账。
然而,就在两年前,你可能不会想到他家还是村里的贫困户。
王言林是寿县隐贤镇大树村村民,和妻子张贤华育有两个孩子,父母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2015年,王言林的父亲因肺癌不幸去世,而他的母亲也体弱多病,还患有残疾。因看病花销,又没有其他经济收入,王言林家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为了帮助他家早日脱贫,村里将他家列为扶贫对象。2015年7月,邻村的一个濒临倒闭的养猪场想转手。得知这一消息后,村里找到了以前从事过养猪工作的王言林。王言林了解情况后,就从亲戚朋友处借了3万多元钱,将养猪场承包了下来。
“当时接手的时候,猪舍里只有五六十头普通猪,而且猪舍场地、卫生等都比较差。”村党总支书记高本杰向记者介绍,2016年村里通过***,帮助王言林申请到了10万元小额贷款,对养猪场进行了改扩建,改善了养殖条件和环境,并联系镇畜牧站和县畜牧局与其结对子,提供业务培训和技术支持。
王言林接手养猪场后不久,在朋友的介绍下,与一家现代生猪养殖公司“牵手”合作,进行生猪“代养”。由公司提供仔猪和技术指导,并负责收购,而王言林提供场地,负责养殖。这样一来,既有了技术保障,也不用愁销售,让王言林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养殖。
“养猪也是一门学问,不像以前一家一户养一头两头的,现在都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把成百上千头的猪养好不容易,从场地到环境,从饲料配置到疾病防控等等,都需要学习。”王言林说道。为了更好地养好猪,他还专门到合作公司总部培训学习了一个月时间。现在,王言林不仅是饲养员,还是一名“兽医”,给猪打针看病,处理常见的发烧、拉稀、倒地等疾病不成问题。“每隔一小时要巡查一次,现在基本上走不开。”两年前闲得愁着没事干的王言林和张贤华夫妻俩,现在忙得不可开交。
“在家办起养猪场,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不仅可以照顾家,收入也有保障,日子过得有盼头,虽然辛苦些,也高兴。”王言林说。
高本杰表示,今年将继续帮助王言林申请一部分小额贷款,帮助他扩大养殖规模,希望通过他的养殖场,带动村里3到5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短评】曾经饲养过生猪的贫困户王言林又成了一名“猪倌”,通过承包养猪场,帮助代养生猪,成功脱贫。重要的是,王言林通过培训和学习,还拥有了一技之长,增强了脱贫致富的能力。所以,结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帮助贫困户选择适合的“扶贫产业项目”很重要。找准了产业项目切口,扶贫才有出口。同时,扶贫更要扶“智”,只有不断增强贫困户自身脱贫的能力,才能实现脱贫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新闻推荐
【摘要】:近年来,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改进和加强公路治超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为行业发展大局服务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关键词】:治超、思创、必要性思想政治工作是一...
寿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