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寿县,与糕点“大救驾”有关。相传当年赵匡胤久攻南唐(今寿县)不下,茶米不思,于是找来了当地厨师,以白面、白糖、香油、青红丝、核桃仁等为料,做成了色泽鲜美酥脆可口的糕点,饱食之后,战事即刻逆转。
而识得楚大鼎(又称铸客大鼎)之后,寿春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才慢慢映入我的眼帘。纵使见识过故宫博物院里成千上万的珍品,以及西洋那些精良娇俏的小玩意,可是楚大鼎的风采,从来也未显逊色。
公元241年,楚考烈王迁都至寿春,作为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寿春在日后两千年的历史洪荒奔流中,一直暗暗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华。试想如若最后是楚国一统天下,那么寿春也必将获得更重要的历史地位,成为后人眼中不可小觑的古都。
可历史从来就没有如果,自楚考烈王到楚后怀王,曾经辉煌流转的楚文化,最终在寿春落幕。秦国的一骑车马,带起黄沙飞尘,将珠光碧美的寿春蒙上了难以褪去的伤痕。
与寿春一般命途多舛,而又让我们重新认识楚文化的恢弘的,大抵就是楚大鼎了。1933年,它被盗挖出土。楚大鼎重400公斤,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腹深52厘米,腹围290厘米,足高67厘米;圆口平唇、圆底、修耳、蹄足、耳饰斜方格云纹,腹饰蟠虺纹,犀首纹膝。这样的珍宝,确实是千年难见的,但又因为笨重,被弃之荒野,被政府发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楚大鼎被运去后方,可是因为水路被日寇封锁,工人只能把箱子抬下船。其他的文物轻巧,只有楚大鼎,是采用滚雪球的方式运输的。这次的运输对楚大鼎的伤害巨大,它虽经受了两千余年风霜雨雪、颠沛流离的磨砺而犹存,但难掩命运对它的折磨。
新中国成立后,楚大鼎从南京运往芜湖,最终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它终于回到自己的沃土了,虽然伤痕累累,但是几千年的时光见证了它的沧桑与荣华。
安徽博物院新馆建成之后,楚大鼎又搬移去了新的“家”,成为镇馆之宝毋庸置疑。它被修缮一新,可是身上的斑痕依然清晰。聚光灯打在它的身上,只觉得一股庄严肃立之感扑面而来。虽然至今人们仍未解开楚大鼎身上的十二字铭文,但不可否认的是,鼎为春秋时期最重要的青铜礼器,安邦定国之意显而易见。可想当年楚国繁盛之期,楚王要称霸天下的雄心。
千古寿春,承载了一代霸主的雄才伟略;悠悠楚鼎,见证了楚都的万千华彩。身为华夏儿女的我们,应以楚大鼎的四方瑰丽厚重安邦为起点,传承中华大放异彩的辉煌文明。
中科大幼儿园 叶真
新闻推荐
如今,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它是“立交桥”,打通了从中职到高职,到本科,甚至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选择职业教育...
寿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