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鹏 本报通讯员 吴作谦 许运让
寿县环境保护局切实强化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主动服从服务于全县经济发展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打破常规,革弊出新,积极推出一系列为企业提质、增效、减负、解忧的新举措,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
——增强发展理念,做到超前服务。县环保局增强“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轻易对新建项目说“不”、不轻易对生产企业叫“停”,要求人人争做优化投资环境的名片。县环保部门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做好参谋和助手,提前介入,在严把环境准入关的同时,在项目选址、可研、预审、环评等环节为投资者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技术咨询服务。2014年以来,县环保部门参与全县67件招商引资项目,全部帮办到位。佛山汇格寿县生产基地是一家专门从事家居和建筑复合板材生产加工企业,原来申报的项目中涉及重金属排放和电镀工艺,不符合入园条件,经请教专家,建议企业采取行业最新的瓷化工艺,使得企业顺利入园。对企业在技术改造、项目申报、贷款融资、名牌申报、产品认证、奖补政策兑现等方面需要提供环保相关证明文件的,本着扶持企业发展的原则,县环保局主动担当责任,为企业提供便利。2014年以来,先后为39家企业提供了环保证明文件,为6家养殖企业争取了460万元专项资金,建成污水处理设施6个,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规范履职行为,提供优质服务。县环保局从大处着眼,小事着手,做到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机关一律实行开门办公、首问负责。对例行监察尽量减少频次,避免打扰企业。环评审批中的专家评审环节,既耗时耗力,又影响效率。为此,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县环保部门先行先试。对环评报告实行分类评审,即对轻工类、社会事业和服务业等行业环境影响较小、无总量排放的建设项目取消了环评专家评审,对沿袭多年的验收前试生产环节予以了取消。为推进项目建设,在依法进行政务公开的情况下,主动压缩法定环评审批时限,将环评报告书(表)和登记表办理时限,分别由法定的60、30、15个工作日,缩短为3、2、1个工作日,助推项目尽快落地。
——倾情竭力帮扶,贴心改进服务。县环保部门改上“行”为“下行”。对重点企业实行上门服务,定期深入企业调研,征求意见和建议,现场解决问题。去年12月,县环保部门在新桥国际产业园召开13家企业座谈会,针对企业提出的废水暂不能接入污水管网及危废处置等制约验收等问题,开拓创新,大胆突破,组织验收组集中对6家企业进行了验收。近年来,寿县环境容量指标十分紧张,涉气环境容量为零,影响了建设项目及时落地,县环保部门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千方百计到省、市协调,先后为垃圾发电厂、乾元管业、顺发建材等16家企业争取涉气指标二氧化硫110吨,氮氧化物190吨。2015年县环保部门采取主动帮扶、上门指导等方式为76家企业补办了环评手续,为46家企业进行了“三同时”验收,基本实现了规范化运行,使企业得以甩掉包袱,轻装前行。
——减轻企业负担,落实优惠服务。2015年,县环保部门率先在六安市取消了环评监测收费,对企业需要提供的服务性监测,凡县环保部门有条件监测的项目一律免费提供。以前有向企业摊派报刊征订任务的现象,企业意见大,影响也不好,县环保部门极力进行纠正,从2016年开始,每年为企业免费征订报刊,赢得企业好评。2015年,由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不少企业处于关停状态,县环保部门主动指导企业履行相关手续,对其依法核定的排污费进行重新审核,做到不该交的一分不交,能少征的尽可能少征。全年对31家企业免征了排污费,对32家企业减征了排污费,合计减征42万元,与2014年相比下降40%。
新闻推荐
“不好意思”回家,小伙藏身桥洞因为没找到工作,身无分文;已获六安市相关部门救助
因为没找到工作,身无分文;已获六安市相关部门救助
寿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