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大队长贺锋在执法中向商贩介绍法规。
“城管来了,快跑!”这是许多影视作品中描述商贩遇到城管的经典一幕。不过,在庐阳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贺锋看来,这一幕“已过时”,现在大多商贩看到城管不会惊慌失措,他们会找个地方避一避,与城管打“游击战”,等城管走后再出来。如果是抱着东西跑的,那一定是一个“新手”。
城管如何执法?如何处理与商贩的关系?执法又遇到哪些问题?10月26日下午,记者跟随庐阳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现场体验执法过程,走进现实生活中的城管与商贩。
■记者体验
商贩与城管 打“游击战”
今年34岁的贺锋,是一名转业军人,从2009年加入城管队员。
下午3时,贺锋发动城管执法车,从大队出发开始路面巡查,这是他的一项日常性工作,今天已是第三次上路巡查。在他车上有两部对讲机,里面不时传来其他执法队员对路面情况的通报。
下午3:30左右,贺锋带着执法队员来到了四牌楼地下通道。当执法队员刚下车时,一名在通道口摆摊的商贩立即抱着货物就跑。
“你跑什么啊?我们又不会把你抓起来。”一名执法队员拦住这名商贩。记者看到,这是一名学生模样的商贩,出售发夹之类的小件物品。
“下次别在这里摆了,堵着通道入口了。如果大家都在这里摆,路就没有得走。”在对这名商贩劝导后,贺锋便让他离开了。
贺锋告诉记者,这名商贩是一名“生面孔”,根据他拔腿就跑的样子,估计还是一位“新手”,可能是学生课余时间卖点东西挣点零花钱。
“现在许多流动摊贩见到城管来了,会把东西收一收,嘴上保证不再摆了马上就走,但与城管打‘游击战’,等我们走开,他们又回来了。”贺锋说。
不忍对尿毒症患者 强制执法
四牌楼地下通道连接着公交站点,人流量较多,这里常会聚集着一些流动商贩。经过多次执法,这里的商贩渐渐减少。但在进入通道之前,贺锋告诉记者,这里有一名特殊流动商贩,他们一直劝离不了。
果然在乘坐上行电梯处,一位女孩摆着摊点,出售一些小件物品。
“你怎么还在这里?”贺锋对女孩说。女孩没有回答,只是睁大眼睛看着贺锋。
“不是给你在新天地找了一个正规摊位吗?怎么不去那里摆?”贺锋接着向女孩发问。女孩半蹲着,声音不大,“那个位置不好,一天卖不了多少钱,不够我看病的钱。”
女孩一边收摊,一边告诉记者,她是一名尿毒症患者,今年26岁,来自肥西,每周需要做透析,每次需要450元,家里为了她已欠了外债,实在没办法才在外面摆摊挣点钱。
贺锋让女孩周二再去大队找他,他想办法尽量帮她再在华孚城隍庙找个摊位。对于贺锋的建议,女孩显得有些担心。“我不知道那个地方好不好卖,如果卖不到钱,我就没有钱看病。”
面对这样的被执法对象,贺锋显得有些无奈和同情。“她确实有困难,但不让他们摆摊是我的职责。如果对她网开一面,其他商贩就会效仿,这个通道就管理不好。”贺锋说,对于这样一群特殊的商贩时,他们不忍强制执法,会暂扣他们物品,只能以劝导为主。
仓库堆满了 没人认领的暂扣物品
记者坐着贺锋的执法车,跟随他在庐阳区巡查。街边商贩看到城管队员的执法车后,会主动避让到巷子里,一些无动于衷的商贩,贺锋会拿起对讲机让他们赶快离开。
为什么不对屡次不听规劝的商贩进行处罚?面对记者的提问,贺锋只是笑了笑,提出要带记者去逍遥津街道办事处看一看,那里有一处城管暂扣物品的仓库,停放着数十辆三轮车、小吃车。
“这些是仓库放不下的,只能摆在外面。”贺锋说,像这类物品还算值钱,商贩们都会积极来认罚,但为了防止他们“重操旧业”,我们一般会扣留一段时间再处理。真正难处理的是一些小件物品,面临着无人认领的状况。
记者在仓库看到,这间30多平米屋内摆满了电子秤、桌椅、广告牌等物品。
贺锋说,根据《合肥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对占道经营的商贩,可以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商贩想要回被暂扣的物品,需要到城管部门接受处罚,但实际当中,由于这些东西大多不值钱,他们宁愿重新购置。
“他们可以不来接受处罚,但我们收了东西后还需要替他们保管。慢慢的,东西就越来越多,我们连放的地方都没有了。”贺锋说,所以现在他们一般小件东西也不暂扣了,主要对流动商贩进行劝导。
■揭秘商贩
步行街卖臭豆腐
月挣万元
庐阳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贺锋说,曾有一名流动商贩在鼓楼桥边卖臭豆腐,月挣万元。收益高,违法成本低,成为流动摊点难整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城隍庙改造,这里的人流量已大不如前,但这里依然聚集着一些商贩。来自寿县的王姐与丈夫在这里摆了一个摊点,出售煎饼果子。
“我们卖煎饼果子已经有三年了,主要是贴补家用。”王姐告诉记者。当记者询问她一天能卖多少时,王姐显得有些谨慎。“现在没有以前生息好,就是混口饭吃。”她说。在记者追问下,她说一天能卖个200元左右。“这里面还包括成本钱,真挣不了什么钱。”
王姐说的话有没有“水分”,记者不去追究。但她说,“在女人街附近摆摊,那里能挣得多点,可自己年纪大了,被城管赶来赶去,怕心脏受不了,还是选择在这里卖。”
贺锋说,在这些占道经营的商贩当中,确实有一些是因为家庭困难,为了维持生计,不得已选择做流动摊点。但这只是小部分,约占整个流动摊点的20%,绝大多数的流动商贩是以这一行为职业,“他们当中大部分是年轻人,但不愿意去打工,在外面摆摊不仅挣得钱多,而且时间自由,不受约束。”
贺锋说,以前有一位占道经营的小商贩,在鼓楼桥边支了一个炉子炸臭豆腐,每天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可以卖完两桶,一天下来,纯收入能达到三四百元,一个月轻松挣万元。
“违法成本低,收益也还可以,成为导致流动摊点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贺锋说。本报记者 蒋瑜香
■部门声音
224处流动摊点
集中整治
合肥到底有多少流动摊点?为何屡禁不止?合肥又将如何应对这一城市难题呢?
昨天,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合肥市城管局执法协调处处长李本文。
记者:合肥到底有多少流动摊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
李本文:近几年流动商贩的数量确实有所增加。我们对全市摸底后发现有224处“重灾区”的流动摊点集中区。
记者:当我们做“直击五乱”采访时,商贩之间好像可以互通信息。当我们采访一处摊点时,其他商贩很快得到消息就走了。
李本文:确实存在这一现象。我们发现不少流动商贩都是老乡关系,或者来自一个家族的。这种地域性、家族性的团体式流动商贩,给我们的管理也带来了很大难题。当我们进行集中整治时,这边刚查,那边就跑了。
记者:在许多市民印象里,从事流动摊点经营者大多是弱势群体。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吗?
李本文: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在他们当中确实有家庭困难者,但绝大多数是因为摆摊点不仅来钱快,而且违法成本低才干这一行。只要随便看一看,不少流动商贩都是中青年人,他们完全可以找其他工作。
记者:在集中整治期间,流动摊点的现象能得到控制,可一旦过了整治期,为何很快又反弹呢?
李本文:主要还是人手不足的问题。以逍遥津街道为例,总共有95名城管队员,他们需要负责逍遥津公园、长江路、省立医院、三孝口等众多区域,如果仅靠这95名城管队员很难盯守住。而在集中整治期间,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都会加入,加班加点,以“定岗”的方式,形成对流动摊点整治的高压态势。但这一高压态势,目前还难以做到长期保持下去。
记者:下一步,城管部门将对流动摊点采取什么整治措施?
李本文:我们将重点对摸底的224处“重灾区”流动摊点区域进行集中整治。下一步,每周要开展一次全市性的整治行动,区里每周要开展至少两次的整治行动。对224处流动摊点实行“销号”制,要求各区城管部门每两周通报一次整治情况,并将加大对区城管局的目标考核,每个区都需要有一些路段整治到位。本报记者 蒋瑜香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一座古墓重见天日,16件沉睡了两千余年的文物完好无损出土。昨日记者从合肥站获悉,6月25日下午,在寿县古城的商合杭高铁施工工地,考古人员已清理完这座西...
寿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