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建军节,紧跟着明天便是七夕情人节。当两个节日凑在一起,尹正良等老兵笑了,他们觉得这是军人爱情的最好表达:他们曾在战场上奋不顾身,工作后又常年奔波在外,妻子就像传说中的织女一样,默默在家里守望。这些铁骨铮铮的军人和他们的伴侣,如今迎来令人羡慕的金婚、钻石婚……
1
2
迟到的结婚照
兑现终生的承诺
如今的结婚成本越来越高,而53年前,21岁的张爱华不顾家人反对、和抗美援朝归来的受伤士兵尹正良喜结良缘时,喜宴上只有面疙瘩。结婚后,尹正良在铁路线上奔波各地,每周只能相聚一次。
他曾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也在平淡、艰苦的生活里服侍生病的妻子,12年如一日。他就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83岁老人余贵海。
尹正良、张爱华夫妻相拥而笑。
余贵海、张传美夫妻在老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头骨受伤奇迹生还
在三里街铁路一村小区,尹正良和张爱华居住的老房子等待拆迁。日子虽然清苦,尹正良走到哪都是一身军装。“他今年80岁了,做事还是像以前一样有板有眼。”张爱华颇为自豪地说。
尹正良的后脑勺凹下一大块,那是他在战场上留下的伤痕。1954年,尹正良奔赴抗美援朝战场,“那时大型战役基本结束了,我参加了几次小战,主要负责清理战场。”1954年冬天,他和杨连长、战友马明友清理战场时,身材高大的杨连长主动刨坑,清理没有炸响的炸药。“我离杨连长不远,看他钻进坑里,突然坑里传来一声响,一股大力把我推上了天。”昏迷之前,他看见杨连长也被炸了出来。
尹正良昏迷20多天才苏醒,是马明友把他从土里刨出来,当时他浑身都是血,嘴上满是泥土。最重的伤势在头部,他的头骨碎了一块,伤及大脑,能生还可谓奇迹。
专门省钱给妻拍照
尹正良复员工作后,遇到青春美丽的张爱华。“我听了他的故事,就决定嫁给他。当时国家闹饥荒,结婚时只能招待亲友吃一碗面疙瘩。”张爱华说,丈夫给的新婚礼物,只有几件军服和一张行军床,“那时候艰苦,我们在行军床上度过10年。”
丈夫在铁路公安上班,因为维持秩序、办案等需要,常常一出门就是好几天。“他一周回来一次,我在家带孩子,还要挖空心思弄吃的。”张爱华回忆说,有时丈夫回家,她也会抱怨自己过的是“织女”的生活,丈夫心中愧疚,把脸憋得通红,但又说这是军人风格,离不开工作。
“织女”生活一过就是十几年,直到尹正良退休。“现在的生活安定下来了,我很满足。以前没钱照相,现在老伴专门省钱拍了艺术照。53年了,我很庆幸当年嫁给了他。”张爱华觉得,只要老伴在身边,简单也是幸福。
坚信丈夫终会回家
1942年,寿县,10岁的余贵海家迎来一个新成员——与他同岁的张传美。当时余家条件不错,张传美被当作“童养媳”寄养在余家。
两人17岁那年结为夫妇。“我们是愿意的。1954年国家有个政策,说结婚不自愿的可以离婚,我们当然要在一起。”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21岁的余贵海决定远赴战场。战争并非想象那么容易,顶着炮火,余贵海近1年无法与家人联系。老母亲以为他牺牲,为此哭瞎双眼,老父亲因饥饿去世,家里的大梁全落在妻子张传美的肩上。
张传美一边照顾婆婆,一边想办法供丈夫的弟弟、妹妹上学。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她都坚信,丈夫总有一天会归来。
1954年的一天,张传美像往常一样在家里干活,一封远道而来的书信让她喜极而泣,丈夫终于回来了。余贵海回国给妻子写信,说自己还有任务在身,没有办法回家。
五十七年再没分离
转眼又过了3年,复员后的余贵海被分配在安徽省建筑厅寿县水泥厂工作,终于在家乡见到了阔别数年的妻子。“我再也不要和你分开了。”余贵海当时对妻子如是说,而他也确实做到了。此后57年,甚至妻子因病卧床,余贵海都不离不弃。
60岁那年,余贵海与老伴为了3个儿子结婚,在芜湖一家修造厂打工。余贵海为厂里看管建材,张传美打扫卫生,直到10年后才回到老家。正因为这10年的劳累,张传美的身体落下病根。
2002年开始,张传美因为坐骨神经痛等毛病,在床上躺了近3年,后来又反复犯各种病症。两人的儿女分散在外,余贵海担起了照顾老伴的责任。“我妈就喜欢我爸照顾,我们服侍她,她还不满意。”余贵海的女儿说。
结婚60多年,老两口从来没有吵过架。余贵海坐在张传美的床前说:“我现在任务就是服侍她,生活这样也就够了。”
新闻推荐
风电大风车立上八公山头为寿县招商引资项目,被指破坏景区整体氛围和山体植被 省住建厅称未经批准,目前已停工;以后如何处理仍在协调
为寿县招商引资项目,被指破坏景区整体氛围和山体植被 省住建厅称未经批准,目前已停工;以后如何处理仍在协调
寿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