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火盆,装饰很豪华
在青铜器展厅,一个造型别致的炉子散发着青铜的魅力。它的名字叫做环梁方炉,是战国晚期青铜生活用具,出土自寿县朱家集。
方炉呈长方体,直口,浅浅的腹部,四壁是斜的,下部又稍作内收。平平的底座下有四个矮蹄足。口部四角附有外展的曲尺形飞檐,飞檐和足根对接,方便将整个炉体提起。腹饰羽纹、云纹,采用模印范铸,可以说是细密繁缛,分布规整,技艺精湛。省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环梁方炉为古人取暖的用具,其实就相当于现代人用的火盆,出现于春秋中期。
宝贝:绳耳鬲
下有空足,煮粥有速度
宝贝:银带盖火锅
百姓吃法,皇家也喜爱
在一个展台内,几个看上去像是喝酒用的器具很是霸气。它们是兽面纹斝与兽面纹爵。其中,兽面纹斝是盛酒行祼礼的器具,容量一般比较大。兽面纹爵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这两样器具都是可以用来温酒的。
冬季,咱们常常会煲各种口味的粥,温暖且有营养。古代人也不例外。他们有着专门用来炊粥的器具。在省博新馆,有一件展品叫做绳耳鬲。记者看到,它的长相非常有特点,矮矮胖胖,十分可爱。省博工作人员介绍,这只绳耳鬲出土于宣城,是西周时候的用品,它有着袋状的空足,有利于汁液下注,容易加热。
吃火锅可不只是现代人的爱好,古代的皇帝也是非常喜爱呢!记者看到,省博新馆在银带盖火锅后面放置了一幅清宫盛宴图,配上这个精致的火锅,还真是让人食欲大增。
这个锅由盖、锅、炉架、炉圈、炉盘、酒精碗六部分组成,盖边与锅边均为葵瓣形,锅内又分为六个花瓣形小格,中间另分一个圆形小格,从上往下看,就像一朵盛开的花朵。炉架有镂空云龙形六足,盖钮刻莲瓣纹,华美中透着清爽。
宝贝:金手炉
腹中烧炭,外壳不烫手
宝贝:暖砚
小屉藏火,墨水冻不住
在省博新馆的清宫皇家用品展厅,一个小巧的金光灿灿的手炉很是惹人注目。它是八瓣瓜棱造型,鼓鼓的腹部附有一条金扁条,上连活动提梁。炉有盖,盖上有镂空五蝠捧寿图,可以让热气向外散出。 “为了避免过热烫手,提梁上还缠有布条。这对手炉造型简洁,小巧可爱,是清宫中的应时用品。”省博工作人员介绍,手炉是专供冬季暖手用的小件器物。
手炉结构的设计也是多有考虑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多用漆器、铜器、珐琅等工艺进行制作和装饰;内胆为铜制,以备燃炭。口沿上还设有镂空盖,为的是通风换气。通过内外两层的空气传导,使手炉温暖但却不会烫手,真是非常精妙。
皇家贵族大多写得一手好字,写字画画没有墨水可不行。乾隆用的银烧蓝暖砚便是寒冬季节写字画画的必备品。
记者看到,这个暖砚是长方形的,有盖,下有如意云头式小足八个,底部中央錾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盒盖面錾刻缠枝花卉。中央嵌有银圆片,上面有烧蓝云龙戏珠纹装饰。
为啥叫暖砚呢?省博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砚盒内上部安放着两个银质长方形砚池。它的巧妙之处还在于砚底下方中空,其中安放着两个半圆形小屉,小屉能随意拉出。当天寒地冻时,在其中置放烧红的木炭,可以温暖砚池,防止墨水冻结。这便是称其为“暖砚”的原因了。本报记者 陶娜 摄影报道
再过几天就是小寒了,对于中国而言,小寒节气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如今,咱们有空调、有暖气、还有电热毯。但你想不想知道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古代人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呢?记者在安徽博物院的各个展厅仔细搜罗了一番,发现古人过冬还真用上了不少宝贝呢!
新闻推荐
冷饮免费喝,环卫工却怕“影响人家生意”奶茶店“爱心驿站”3天仅迎来两人,店主希望更多商家加入行动
奶茶店“爱心驿站”3天仅迎来两人,店主希望更多商家加入行动
寿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