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宗茂
当下是个浮躁喧嚣的时代,能够安静地读书,在书香中浸润沉潜,的确不易。笔者虽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读书兴致,但相比于穷年累月地阅读的“学仕”或“半生仕宦为书穷”的“书痴”,实在微不足道,这里只能记述点滴个人读书的体会。
泛读——把书读广,乐在其中。雨果说:“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2012年,我共读书109本。所读书籍,有随笔散文、文学名著,也有人物传记、史料钩沉。书的来源渠道,从省、市图书馆借阅,约占85%,印证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老话;自购或友情赠送的书,算是补充。通过手不释卷的阅读,得到百余位未曾谋面的良师俊杰的熏陶,享受到了“好书读后三更月,良朋来时四座春”的乐趣。有时,我也会将这份乐趣分享给同事或家人。
精读——把书读深,汲取营养。读书须知味,是要达到有效的阅读境界,依笔者有限的见识,至少包含书中谈些什么、作者的精辟见解何在、与读者如何沟通等方面。也就是说,尽可能读出言外之音,悟出题外之意。有的书应深读,甚至一读再读。比如读《西游记》时,我不仅耗时20余个日日夜夜,还旁搜博采,参阅了《品西游》《西游记的诞生》等6本书,力求纵横贯通。通过阅读陈从周先生的3本著作,犹如三回与多才多艺的园林大师交流。读聂鑫森先生的《杯光酒韵》和杨耀文先生的《文化名家论修养》,分别从图书馆借阅两次,温故而知新。另外,《品品文人》《明代徽学研究》等10余本大作,虽“三更有梦书当枕”,我的阅读时间均超过一周。
摘记——把书读薄,恬然自适。学能求知善性,须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凡书中有用、有趣、有益之佳句,我均摘记在册,并附有阅读时间、书名、作者概况、出版单位、书籍来源等。日积月累,全年读书摘记达12万余字。人生贵在自适,摘记不仅弥补了记忆力的衰退,还能补足实际经验和时间空间环境的缺憾,成为需常用的浓缩型资料。通过认真摘记,往往也会发现没有一本书(包含名著)会好到无懈可击。
写作——把书读厚,挖掘自身。苏步青先生认为:“读书是为了有目的地研究和写作,在写作中带着问题读书,这样长期坚持下去,相互促进。”读书是欣赏作者,写作则是挖掘自身。有好书的指导,名师的教诲,摘记的旁引,就想把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身之所历、心之所思,认真梳理成笔尖文字,潜移默化为文学“票友”。实际上,“读”与“写”是读书人基本的功课和技巧。2012年,在报刊登载获奖专业论文3篇、随笔20余篇,约7万字。如读《西游记》后,梳理成《读西游明事理》等5个专题进行写作。“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曾在旧书摊上购得《戴震》《长短录》等珍贵读物,读后也分别写出心灵感悟。尤为欣悦的是,我秉持着皖人情结,撰写了《屯溪老桥如故人》《走读清流关》《寿县行》等8篇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我与安徽的情和缘。
兴趣——把书读久,丰富人生。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怎样兼收并蓄、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而读书最难的是持之以恒。鲁迅先生说:“嗜好读书,出于自愿,手不释卷的原因在于有趣。”兴趣缘于性格、素质、年龄、环境等,兴趣使人有良好的开端。读书是终身学习的方式,只有开卷有趣和开卷有益,自然会以学之乐如渴临泉、以恒心读万卷书;自然远离麻将、棋牌之诱惑,以意志阻止因电视、电脑造成的新时代的“焚书坑儒”。
“但愿明年吉祥事,各人多读数行诗”。读书只有开幕式,永不嫌其晚。遨游于书海、伴随于书香,就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使人年轻,更能让即将致仕的我不觉老之将至。
省直工委 新安晚报社联合主办
新闻推荐
“现在稻子一把火都能点着了,为什么不能用水库水灌溉?”这两天,寿县刘岗镇塘面村的赵师傅非常着急,因为持续晴热高温,村里上千亩稻田处在绝收边缘,村民想去村里的水库抽水,却遭...
寿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