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严
日前,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全区人民按照中央、省市工作安排部署,以经济发展高质量,保障“十三五”圆满收官、小康社会如期建成。今年1-9月份,实现财政收入8.03亿元、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3.54亿元、进出口总额4000.26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9.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52.2%。
优规划、布新篇,绘就高质量发展“路线图”
高新区准确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新形势、新方向,切实发挥规划引领和指导发展作用,着力构建“以大数据产业为特色,以新能源、大健康、先进装备制造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体系。对“十三五”发展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系统总结、评估,开展“十四五”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编制工作。编制淮南大数据集聚发展基地新三年(2019-2021年)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等。积极谋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相关规划、方案,落实合淮产业走廊2020年重点项目及合作事项计划,推进合作共建产业园区。
拓平台、强载体,筑牢高质量发展“桥头堡”
高新区切实发挥该区全市转型发展先行区作用,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项目一期、江淮云产业平台、“双创”中心一期等建成投用。建成国家级研发及产业促进服务机构5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支持安徽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项目建设。启动“双创”综合服务中心二期、科技孵化器二期、大气所三期建设。建成和悦街邻里中心,新开工三和中学、山南十一中、四中七小,推进山南二中、山南九中、山南六小建设,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共建高新人民医院,谋划山南城市综合体建设,园区内生活、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抓招商、蓄动能,引入高质量发展“新活水”
高新区树牢“发展第一要务,招商第一要事”理念。打造惠企政策“洼地”。积极赴合肥高新区、滁州开发区等先进园区考察学习,结合实际出台《促进制造业发展若干政策》等,提升政策吸引力。打造连企机制“平地”。建立全方位直通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探索“不见面招商”新形式;建立驻点招商机制,收集、梳理、跟踪企业信息。打造涉企服务“高地”。今年1-9月份,引进市外项目资金额83.14亿元、亿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额38.11亿元;兑现招商引资奖励资金6815.3万元。
推项目、增后劲,强化高质量发展“主支撑”
高新区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速推动经济社会复苏发展。全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今年累计谋划各类项目194个,总投资927亿元。深入研究中央、省市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方向,力争将一批重大产业、重大民生等项目列入中央、省市重点项目、资金支持计划。同时,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交流对接,争取获得更多项目支持。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和产业项目调度推进机制。1-9月份,新开工智能终端制造、新能源锂电等重点项目16个,竣工项目8个,推进科技孵化器二期、高新产业园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
育产业、激活力,提升高质量发展“硬指标”
高新区加快推进大数据特色产业发展,华东最大的中国移动数据中心一期建成投用,累计引入客户2900余家(含云平台客户);总投资16亿元的云谷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获批筹建,计划今年投入运营。加快推进万泰电子工业园项目等装备智造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深圳贝可智能显示终端等智能终端显示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等集聚园区,入驻安徽专利信息服务(淮南)中心、中意征信等一批骨干企业单位,万茂中心、嘉华国际等高端商务楼宇建设,着力引进集聚一批科技、金融、信息、咨询等领域商务服务企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昌涛李舒韵摄影报道“在上甘岭战场上,我是一名机枪射手。战友们都夸我打得好!”10月21日,在潘集区潘集村,1929年出...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