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庆磊
今年入汛以来,受持续性降雨影响,淮南市防汛严峻形势。大通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闻“汛”而动、尽锐出战,主动担当、敢打头阵,让党旗在防汛救灾第一线高高飘扬。
随着防汛形势向好,大通区坚持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生产自救相结合,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尽最大努力将各类损失降到最低。
无论是防汛救灾,还是生产自救,大通区委、区政府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通过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战斗堡垒、先锋模范作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彰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情怀。
防汛救灾冲在前,筑牢红色安全堤坝
防汛救灾是一场大考,既考验防灾救灾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也考验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大通区委、区政府压实责任、勇于担当,建立起区防指统一指挥、各部门密切配合、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监测预警、堤库排查、应急处置、受灾群众安置等各项工作。7月3日以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带头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严格落实24小时应急值班和监测排查制度,适时召开指挥部调度会议,会商研判天气发展趋势和雨情、汛情、灾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排查地质隐患点,安全转移群众,切实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党员身影。面对汛情,全区广大党员勇于担当,奔赴一线,迅速组建成72支应急队伍、5个地质灾害巡查组,165批抗洪抢险突击分队,对查灾、搜救、疏散、转移和安置群众等工作实行“分片”包干、“分线”作战,第一时间传达雨情,第一时间开展巡查,第一时间消除隐患,共出动镇村党员干部、民兵2000余人、车辆300余辆、挖机50余台、铲车20余台。洛河镇组建了54人的党员干部抗洪抢险救援工作队,不分昼夜驻守大堤,铺设防浪布,挥动铁锹挖土作业,同心协力对抗洪魔。位于高塘湖沿岸的孔店乡王祠村受强降雨影响,农田、村庄内涝严重,王祠村党支部书记王来宏向全村党员发出号召,村里60余名党员积极响应奔赴一线。7月22日凌晨,2名村民家中被淹,他立即带着2名队员前去救援。在上窑镇,一群身着迷彩服的年轻党员坚守在堤坝和围堰上,他们很多都是90后的退役军人。长时间的雨水浸泡加上高温暴晒,他们的胳膊上布满了水泡,有的已经溃烂,不时有血水渗出。孔店乡河沿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在多处道路损毁、无法通行的情况下,共走访村民100多户,查看贫困户27户,排除安全隐患10余处,清除河道沟渠水草淤泥10余吨,用实际行动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基层组织筑牢防汛“安全堤坝”。全区各级党组织守土有责,由各级党委班子成员带队,发动61个村(居)党组织包片负责,236名流动巡查专员分赴各受强降雨影响较大的水库、塘坝、堤防、下沉式立交桥、危旧房屋等51处重点区域全力开展巡查、排险、救灾、保通工作,对域内13座小型水库隐患逐一排查化解,及时疏通农田、沟渠及主要交通要道,增设警示标识和安全救护设施,疏散低洼地区周边群众,严防各类灾害和次生灾害发生。
重建家园干在前,当好群众“主心骨”
“对不需要补改种的地块及时追施尿素、复合肥等肥料,迅速补充养分、促进生长;对绝收农作物,重点改种绿豆、饲用玉米、鲜食玉米等作物。”站在退水后的田埂上,上窑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孙敦清为农户送上了《灾后农作物生产技术明白纸》,认真解答了他们关心的化肥用量、补种技术等问题,烈日下脸上汗珠往下直滴。
据悉,在今夏严峻汛情中,大通区各类农作物受灾面积4万多亩,成灾面积3.381万亩,绝收1.215万亩,部分农业基础设施损毁,直接经济损失1060万元。加强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抓好绝收田块补种,保障粮食生产成为当务之急。
为加强改种补种技术指导,大通区及时抽调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区畜牧兽医中心技术人员,成立灾后农业生产自救技术指导服务小组,组织25名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向群众传授和指导生产救灾技术,全力抢排田间积水、清淤除障,加快排水散墒。同时,印制《灾后农作物生产恢复技术方案》,及时发放到受灾乡镇村,送到每一户群众手上。各乡镇积极备足肥料、种子、农药等急需生产资料,做到进水地块退出一块管理到位一块、补种到位一块。
针对部分农业基础设施损毁实际,大通区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毁损什么修复什么的原则谋划项目,尽最大努力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确保灾后重建顺利进行,更好满足防汛救灾、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需要。
新闻推荐
“食品原料采购渠道是否规范?夏季高温食物怎么存储?餐厨具消毒流程有哪些?”近日,大通区市场监管局与省、市市场监管部门联动...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